費文書房:黑糖糕和兒子

離開臺北濟南路的報社後,這名昔日的女記者回到家鄉澎湖,還是沒放棄記者的工作,幾年後,她就當上了媽媽。
兒子長大一點,上了小學,媽媽常帶兒子去看海,在澎湖,海是不缺少的風景,但媽媽認為兒子對家鄉的認識不應該只是這樣,「媽媽就是年輕的時候對澎湖不夠了解,所以有一段時間,我一直想離開這裏,去臺北找工作。」媽媽這樣跟兒子說,「但是在臺北,人家都說我是澎湖人,回到澎湖,大家又說我是臺北來的,所以你不要變成像媽媽這樣子喔。」哪樣子?兒子聽得一知半解,他可從來沒有真的離開過澎湖。
位於黑水溝間的澎湖,自古即是大陸和海洋匯集的交會點,媽媽始終覺得她這一代澎湖人的身世,就像變成澎湖名產的黑糖糕,當年,是落腳在澎湖的沖繩人把他們家鄉的糕餅做法帶到澎湖,受到歡迎,變成了澎湖當地的代表物。媽媽曾去報導那家沖繩人傳下來的黑糖糕老店,那個老闆跟她說了一句印象深刻的話:「黑糖是琉球的沒錯,但在哪裏發達,我就是哪裏的人。」工作結束回家,她常應兒子的要求,帶一盒沖繩老店的黑糖糕回家。據說最早的黑糖糕是碗裝的,屬於祭拜用的發糕,後來因為澎湖人帶到臺灣當伴手禮,名氣響亮後,才有條狀的糕餅問世。出門遊歷澎湖時,媽媽會切幾片放在便當盒裏,一起在天后宮的大榕樹下吃黑糖糕,是一種抹不掉的回憶。
後來,兒子常要媽媽帶黑糖糕回家,沒幾天就吃掉一條,媽媽說:「你別吃那麼多黑糖糕啊。」兒子笑起來像藏不住尾巴的老鼠,讓媽媽起疑,媽媽決定發揮記者的本事。這天,她眼見兒子又帶了半條黑糖糕出門,也遠遠跟在後面。媽媽跟著兒子走出村莊,走向北邊的海岸,在一片礁岩前停下腳步,附近並無人蹤,岩塊間卻插著熄滅的香腳。兒子念了一陣話,便把黑糖糕丟進海裏。
媽媽嚇了一跳,大喊一聲:「你在幹什麼?」看到媽媽,兒子卻很鎮定,好像知道媽媽會出現一樣,兒子說:「我在祭拜海神,海裏有很多小孩,說他們想吃黑糖糕。」當記者的媽媽知道,自古以來,這片海域發生過許多次的海難和空難,甜甜的黑糖糕,是一種對逝去過往的慰藉吧。現在她知道,為什麼黑糖糕以前是祭祀用的道理了。
站在大太陽下,這對母子各自想著自己的心事,媽媽把兒子手裏剩下的黑糖糕也拋進海裏,說:「下次要吃黑糖糕,記得跟媽媽講。」下一瞬間,兒子和那片海一起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