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給他一個家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無條件提供遊民住處的公益計畫
五年前,瑞波是一個舉步維艱的酒鬼,住在橋下,沒牙齒也沒工作,吃的是慈善機構提供的愛心餐。一個寒冷的十一月,他去排隊領免費早餐時,有位志工居然表示願意替他找地方住。
而今,他住在梅迪辛哈特一間窄小但整潔的公寓。
梅迪辛哈特是個人口不多的中型市鎮,卻是加拿大以「安居第一」對策解決遊民問題的先鋒。
二十餘年前,加拿大籍醫師史貝瑞斯在紐約提出一項計畫,無條件提供遊民住處,等遊民安頓之後,才開始介入輔導。無論是酗酒、嗑藥還是精神異常的遊民,志工都願意提供他們一個遮風避雨且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與史貝瑞斯醫師一同推動這項計畫的人相信,唯有安頓下來,人才能開始面對克服其他的生活難題。
這項策略成功推廣到歐洲和澳洲,美國也有紐奧良、鹽湖城和鳳凰城……等大城市,透過「安居第一」大幅減少在街頭流浪之老兵的數量。


圖說:即使家徒四壁,一個可稱之為「家」的地方,可以給曾經流浪街頭者莫大的安定感

不過加拿大是全球執行這項政策最徹底的國家。與世界相同,數十年來由於租金高漲,加拿大遊民問題日益嚴重。在亞伯達省,能源工業重鎮卡加利的問題最為顯著,因此省政府在二○○六年提撥經費,讓卡加利嘗試「安居第一」策略。之後,加拿大其他城市也陸續推動類似計畫。
此外,加拿大心理健康委員向聯邦政府申請了研究經費,在溫哥華與多倫多等五個城市進行臨床試驗,隨機分配兩千兩百個具有精神疾病、酗酒或毒癮問題的遊民,一部分先安排住所,另一部分則先接受治療。
研究結果令人吃驚,提供遊民住所的支出遠低於遊民露宿街頭所需之緊急救援的費用。在梅迪辛哈特負責安居計畫的羅潔斯指出,光是「減少遊民在獄中的日子」,這一點就讓計畫值得了。她說,根據研究報告,遊民如果動用了政府緊急救援或服務,平均一年會用掉納稅人十二萬加幣(約新臺幣兩百八十八萬元),但安置一個遊民,提供他基本的日常所需,一年則只要一萬八千加幣(約新臺幣四十三萬元)。
由於成效斐然,加拿大前任保守黨總理哈珀主張將安頓遊民政策推動到全國,因此加拿大聯邦政府之後一年提撥大約一億七千六百萬加幣經費(約新臺幣四十二億元),分給六十一個遊民協助組織,規定四成左右的經費必須用在提供住處上。
在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加拿大各地城市遊民人數顯著減少,但梅迪辛哈特的成效尤其驚人。梅迪辛哈特之所以能夠成功解決遊民問題,第一個原因是人口數,這座城市只有六萬三千人,社工幾乎可以喊出每一個無家可歸者的名字。梅迪辛哈特還有一個可供其他城鎮借鏡的做法:他們設有專責辦公室,集中處理安頓和輔導工作。辦公室主任羅潔斯表示,提供住所不難,難的永遠是如何讓遊民不要又回到街頭。
此話一點也沒錯。瑞波坐在家徒四壁的公寓,坦承這是他五年來搬的第五個家。他經常收容無家可歸的朋友,一夥人喝酒嬉鬧,最後又被房東趕走。
輔導瑞波的社工說,瑞波已經戒酒好幾個月,似乎已經下定決心改變生活習慣。社工也協助他與房東溝通,讓他接受戒酒輔導,鼓勵他多做有意義的活動打發時間,以免再次沾染酒精。
社工說,有些個案輔導結果的確令人洩氣,但大多數人最後還是成功安頓下來,有了安定感之後,他們就有自信和力量一步一步解決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