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搶救袋鼠孤兒

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分為時事、新知、科技、教育、人物、藝術、旅遊等單元,相信使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趨勢,有更完整更清晰的了解。
此外,紐約時報有不少充滿人性關懷的文章,令人讀後熱淚盈眶,這是特別要跟讀者分享的。

澳洲野生袋鼠多達數百萬頭,經常意外成了輪下魂

斯圖爾特公路縱貫澳洲大陸,由北至南將近三千公里。
有一天,五十歲護理師威廉絲疾馳在杳無人跡的公路上,發現一頭袋鼠臥倒在路中央。她停下車來,將袋鼠拖到路邊。根據氣味和屍體位置,她推測袋鼠已經被撞死了好幾天。
離去前,她又瞧了一眼,注意到了動靜─育兒袋中有隻小袋鼠!小東西渾身沾了母親的血,但幾乎毫髮無傷。近五年來,威廉絲在斯圖爾特公路上,已經尋獲了大約二十隻大難不死的小袋鼠。
澳洲面積廣大,生態豐富,但經常發生野生動物慘死輪下的意外。在南澳、昆士蘭、西澳和維多利亞四個省,總共大約有五千萬頭袋鼠。根據估計,在二○一六年野生動物車禍中,袋鼠便占了超過八成,且以冬天發生頻率最高。
我對袋鼠孤兒也不陌生。在一九六○年代,我的父親在昆士蘭的養牛場工作,有回開槍打了一頭袋鼠準備餵狗,沒想到一隻小袋鼠從育兒袋探出頭來。在接下來的幾周,那隻小袋鼠開心地吊掛在火爐旁的舊毛衣裏。
最近,我安排了一趟搶救袋鼠孤兒之旅,從南部的阿德雷出發,沿著斯圖爾特公路北上,前往盛產蛋白石的小鎮庫伯佩地。
由於白日酷熱難耐,庫伯佩地的小鎮居民多住在地底下,紅土漫漫,加上科幻電影劇組遺留下來的太空梭道具,這個一千五百人的小鎮不像地球,反而像是火星。
從阿德雷到庫伯佩地,車程大約要十個鐘頭,公路漫長單調,難得遇到反向來車,所以駕駛大多會互相揮手打招呼。
在北上的途中,我總共停車查看了七頭倒地的袋鼠,有的已經開始腐爛,成了老鷹的食物。有的面目全非,只能從尾巴或爪子看出是袋鼠。我從公路中央拖走一頭尚有餘溫的完整袋鼠,不過育兒袋裏沒有寶寶。
檢查和搬運過程難免有反胃的時候,但喬瑟芬袋鼠收容所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十五年前,住在庫伯佩地的喬瑟芬和丈夫泰瑞收養了第一隻袋鼠孤兒,如今在斯圖爾特公路南段發現的袋鼠寶寶,大多數會被送到這裏。這間「孤兒院」一年收養大約一百隻袋鼠寶寶,大部分是道路意外的生還者。
我去採訪時,收容所有六隻小袋鼠,全掛在電視下方像聖誕襪的人工育兒袋裏。


圖說:收容所以人工育兒袋照顧小袋鼠

六十八歲的泰瑞指出,照顧袋鼠寶寶並不容易,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沒有得以鬆懈的時刻。這對熱心的志工夫妻用奶瓶餵養袋鼠寶寶,跟新生兒一樣,袋鼠寶寶每隔幾個小時就必須餵一次奶。泰瑞負責白天的工作,喬瑟芬則輪夜班。除了餵奶以外,他們還得清洗鋪在育兒袋裏的毛巾。
其後的日子,我繼續來回行駛斯圖爾特公路,碰上遇難的袋鼠就停車查看。
有一天,我北上時發現一頭不幸罹難的袋鼠。牠被撞得稀巴爛,只剩下一對耳朵,我實在鼓不起勇氣靠過去。幾個小時後,我又開回來,發現另一個比我勇敢的駕駛已經檢查過育兒袋。
後來,在庫伯佩地以南約兩百四十公里處,我發現一頭完整的袋鼠躺在道路中央。當我抓著尾巴將牠拉離馬路時,發現牠還有體溫,而且是一隻雌袋鼠,育兒袋鼓鼓的。
果然沒錯,育兒袋裏有一隻縮著身體的小寶寶,可惜已經跟媽媽一塊走了。最後,我將袋鼠寶寶放在地上,讓袋鼠媽媽的身體蓋住牠,但明白烏鴉和老鷹恐怕馬上就要來了。
我終究沒有救到袋鼠孤兒,但想到自己把幾頭袋鼠從路中央搬開,覺得自己也算是做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