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講義年度最佳作家

講義主辦的第十四屆2017年度最佳作家獎

在民生息息相關的四個領域─美食、旅遊、插畫、漫畫

分別評選出四位優秀且持續創作的「臺灣幸福貢獻者」



最佳美食作家:焦 桐

最佳漫畫作家:陳偉愷(D)

最佳旅遊作家:貝琪梨

最佳插畫作家:良 根

講義主辦的「講義年度最佳作家獎」,今年已邁入第十四屆,由講義編輯部進行年度評選,整理、閱讀四個創作領域─美食、旅遊、插畫、漫畫的本土創作者之作品。今年評選出「年度最佳美食作家」焦桐、「年度最佳旅遊作家」貝琪梨、「年度最佳漫畫作家」陳偉愷(D)、「年度最佳插畫作家」良根。這個獎項對長年推廣幸福的講義來說是應該要做的,且責無旁貸,希望鼓勵這群持續創作的「臺灣幸福貢獻者」。
今年我們親自專訪了四位得獎者,當作家提到「生命所熱愛的那件事」,不禁看到他們發亮的眼睛與雀躍的神情。特別的是,本次得獎者中,有三位年齡不超過三十五歲,不僅看到年輕的創作實力與熱情,也體會到當今創作形態因網路平臺的快速發展,愈發活躍與挑戰閱聽者口味。這樣的轉變,對新生代創作者確實擴展了創作空間,但他們還可能面臨到哪些問題與焦慮呢?

最佳美食作家—焦桐
耕耘飲食文學二十載,喻為「飲食文學教父」,長期考察各地餐飲,深入研究臺灣的特色小吃,系統性道出蔬果真味。一篇篇綜合歷史掌故與人情的飲食美學散文,形成有容乃大的飲食風景典籍。近年來,焦桐亦著力於飲食文化的教育與評鑑,欲多方回答此提問:「何謂臺灣味道?」
走進二魚文化出版社的創辦人書房,便見神采奕奕的焦桐老師,提著一壺剛泡好的金萱烏龍茶,邀請我們入座,斟上兩杯熱茶。
本名葉振富的焦桐,投身飲食文學已超過二十年,笑說自己只是「貪吃」。他回憶二○○一年,與焦妻(焦桐對太太謝秀麗的暱稱)離開任職十多年的中國時報,創辦了「二魚文化」,主要出版飲食文學作品,帶領飲食書寫走上主流,著有「臺灣味道三部曲」、《味道福爾摩莎》、《蔬果歲時記》……等書。
焦桐在《暴食江湖》自序一開頭就坦言:「我愈來愈相信人生是充滿偶然和錯誤,各種大大小小的偶然和錯誤。」他提到自己會走進廚房,學烹飪,最開始是為了撰寫詩集《完全壯陽食譜》,因此被餐館老闆誤認為美食家,常應邀試菜。後來他開始舉辦飲食文學研討會和各種主題餐宴,如「春宴」、「隨園晚宴」、「印象主義晚宴」、「文學宴」,並在學校開設飲食文學課程,帶領研究生探索這個領域。二○○七年開始,他主編年度飲食文選,開辦《飲食》雜誌和年度餐館評鑑,為臺灣這塊土地做最完整的飲食整理。
焦桐說:「飲食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想了解任何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他們的肚子。」他解釋,飲食的記憶其實連結著我們所有的生活,一部人類的歷史,就是飲食文化史,都跟吃有關。
他提到自己對「吃」最印象深刻的兩件事,一是某次他帶大女兒葉珊遊覽美國大峽谷,他倆坐在峽谷邊緣,看著底下美麗的科羅拉多河谷,旁邊有弄蛇人跟跳來跳去的禿鷹,吃著一盤印第安人烤的難吃無比的烤羊肉,那記憶特別難忘,「這輩子大概只有這個機會,跟我的大女兒坐在大峽谷旁邊吃這麼難吃的烤肉,」他說。第二是,小女兒葉雙七、八個月大時,有一天對他說:「爸爸,我煎一個荷包蛋給你吃。」我說好,就在瓦斯爐臺前放一張板凳,我把她抱上去,站在板凳上,打了一顆蛋,我抓著她的手慢慢煎,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荷包蛋」。焦桐說:「家人在一起吃飯是最有趣的。只要一頓,就能溫暖一生的記憶。」因此,他的下本書《為小情人做早餐》,便是寫與兩個女兒間的飲食故事。
焦桐認為,自己永遠是飲食文化的學徒,「這二十幾年來,我幾乎沒有一天斷過閱讀飲食文化的典藉。」他早上七點開始閱讀,下午書寫,晚上繼續閱讀。他想到「一往情深」這個詞,一旦愛上了,就好像著了魔,但覺胸中一股狂熱,無可救藥。一如「吃」這件事,「每次走進餐廳(不管家裏的還是外面的),就像『走進教堂』,那種虔誠,非常純淨,而且充滿了熱情,」焦桐說。
那麼,什麼是美食呢?他說:「美食很簡單,好的食材遇到好的廚師,並且認真仔細地做,跟價錢一點關係都沒有。」因此焦桐也非常關心食安問題。他認為,如果政府沒能力為人民把關,我們只好靠自己的「品味」。
他說,首先要鍛鍊自己的「味覺」,讓味覺保持清醒。「不妨從蔬果開始,那是一種清淡的美學、原味的美學,跟肉品不同。肉品是用濃郁的肉質香去征服你的味覺。」焦桐認為,雖然這有點難度,但是有可能做得到。
對於市面上使用大量香精、化學物的食品,他稱為「充滿謊言的食物」,焦桐憂心地說:「我的夢想是,有一天我們在臺灣買東西不要再看後面的成分表,」他說,「希望我們有個認真做事的政府,可以為人民把關。不再讓我們害怕自己吃到不好的東西了。」
飲食往往是視覺、嗅覺、聽覺、味覺,乃至觸覺一起進行的審美活動,焦桐總結:「美好的飲食是身心健康、快樂的泉源,閱讀美好的飲食文章,亦是一種舒緩幽長的審美享受。」法文的美食(Gastronomy)源於希臘語,法國人覺得這個字的聲音很美,焦桐說,「光是讀出來,就令人臉上綻放出笑容。」

最佳漫畫作家—陳偉愷(D)
三隻熊─黑熊、白熊和貓熊間的小故事,以精簡的感傷短語,搭配情境式可愛又溫暖的插畫,巧妙帶出戀愛的酸甜滋味。簡單細膩的圖文,觸動你我的心。近年,更將圖文創作發展為網友交流平臺,成功讓平面繪畫,活潑走進群眾的內心。
從Line貼圖、Webtoon(全球數位漫畫服務平臺)發跡的陳偉愷,是位年輕帥氣的圖文創作者,他的筆名Mr. D較為人所知,「三隻熊」、「四老頭」皆是他的作品。初見面時,陳偉愷略顯緊張,當拿出「三隻熊」創作及周邊產品時,他的眼神開始散發光芒。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陳偉愷,認為圖畫帶給人一種安定的力量。他聊起自己的創作歷程,過去曾為了父母期望及現實衡量,選擇在大學畢業後下部隊,於軍中待了十年。然而他沒忘懷畫畫帶來的滿足感,在軍中繼續創作,曾以「盧溝橋事變」漫畫參賽,獲得國軍第四十六屆漫畫類文藝金像獎。退伍後,陳偉愷進入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就讀,剛好遇上Line推廣素人貼圖的風潮,存了一點錢的他,決定給自己幾年時間闖闖,因此從三年前開始,投入個人品牌的創作。陳偉愷說:「圖文創作一直是我最熱衷的事,不論貼圖、漫畫或插畫創作都是我的最愛。」但他不諱言,軍中生活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那個時期,有了更多時間閱讀與蒐集國內外繪圖方面的雜誌或書籍,慢慢清晰自己未來想走的路。「最重要的是,我學會『聆聽』,」他說,部隊中阿兵哥常有感情問題,透過交流,能化解不少潛在的危機。「雖然繞了很大的一個彎,但每個過程都在奠定信心與基礎,才有機會在之後發揮出來,」他說。
去年,他出版了首本著作《我想你:戀愛之前之間與之後的小小心事》,便是將曾於網路發表的創作重新調整、分類,呈現出戀愛的酸甜過程:從單戀、曖昧,到熱戀、爭吵、分開,分手後的創傷怎麼療癒……等。他以簡單可愛的線條畫出恩愛的黑熊、白熊,以及同是朋友但暗戀白熊的貓熊,雖然主軸為黑熊與白熊的戀愛故事,但總擔任開心果的貓熊,角色其實更為討喜,因此陳偉愷特別為貓熊加上紅潤臉頰。這樣的愛情與友情主題,輔以貼切的心情語錄,觸動眾多網友的內心,他說,「希望藉由我的作品,讓讀者找到自己的心靈窗口。」故事發想多取材自生活點滴與網友的分享,「其實黑熊是我,白熊是我老婆,而貓熊那種活潑、坦誠面對的個性,則是我自己所追求的,等同於自我期待的投射,」陳偉愷說。
心思細膩的陳偉愷,也將這份用心放在取材上。他的新作品「愛情診療室」,其實是一個Facebook粉絲專頁,開放網友提出愛情問題,再一一回覆。陳偉愷從中了解現在人面臨的感情問題是什麼,例如,最近常出現的新現象:因直播平臺發達,有不少人欲與直播主談戀愛,對虛幻的人投入太多情感甚至金錢。網友的感情問題或新的愛情現象,也成為陳偉愷創作的靈感,期待未來將這些內容畫成漫畫。
但在解決網友問題的同時,如何消解累積在心中的負面能量呢?「我也還在學習,」陳偉愷說,就像動畫《腦筋急轉彎》裏的樂樂跟憂憂。故事中,樂樂一直想把憂憂踢掉,但後來發現,沒有了憂憂,大家反而不知道快樂是什麼。「我的創作也有這樣的反差與矛盾,文字有點傷人,但卻透過顏色與畫面療癒你,」他說,這就像人生一樣,他們本來就是一體的。
對於獲得這次的獎項,陳偉愷非常感謝,認為是今年年終一個特別的鼓勵。他說,創作時如果太過於著急,會迷失。一旦迷失,沒得到同等回饋,失落感會很大。「但失落感愈大,對創作的人來說,反而會打擊自己。」他解釋,從事藝術創作,有人一夕爆紅,有人花一輩子努力也不一定有人看見,這是很難掌握的,「但你可以控制的是,保有那個創作的熱誠,但很多人中途就放棄了,」他說,「所以我會珍惜現在的粉絲及與我互動的人,把事情做好,並保持自己創作的初衷,」陳偉愷笑著說。

最佳旅遊作家—貝琪梨
一個旅人從獨行找尋極光、結伴拍攝極光、帶領別人追尋極光、特意到尚未去過的地方看極光,四趟旅行,四種層次,完整匯集極光旅行的體驗與資料。文字細緻優雅,配上震撼人心的攝影作品,激發讀者對極光旅行的嚮往。
咖 啡館裏走來一位纖瘦的女子,衣著輕便,帶著笑容,她是旅遊作家貝琪梨。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職為急救專科醫師,即使工作行程滿檔,她仍將「旅遊」穩當地放進她的人生地圖中,著有《從中亞到南極》(合著)、《追逐,幻舞極光》。
貝琪梨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自助旅行,足跡踏過五十個國家,進行了十一趟極光攝影旅行,近年也開始拍攝野生動物,展開數次生態攝影旅行。她喜歡走進大自然,拍過多種企鵝,曾到東加王國與大翅鯨共游,前往日本御藏島拍攝海面下的瓶鼻海豚,攝影作品多次獲國際大獎。家裏開沖洗相館的貝琪梨,從幼稚園就開始拿相機,學校運動會、校外教學,她永遠是那個唯一拿相機的小朋友。然而真正拿起單眼相機拍攝,是在二○○八年,「我喜歡旅行,也喜歡記錄,不僅用相機,我也用文字,」她認為,「記錄」這件事,累積久了,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喜歡寫東西的貝琪梨,有寫旅行筆記本的習慣,她寫下旅途中有趣的事物,穿插一些繪圖,當翻看這些圖文記錄,就能把旅行記憶串連起來。現存超過三十本旅行筆記本,也成為日後寫作的素材。
她提到自己第一次看極光的情況:只看到二十五分鐘的極光,只拍到三張極光照,因為手忙腳亂,極光又微弱,根本分不太清楚那是極光。「但第一次看到極光的興奮,永遠記得,」貝琪梨說,在看到的當下,內心便跳出這樣的詩句:「我有時會想,這是我生存的目的,為了像這樣完美的日子。」(摘自Daphne Kalotay〈俄羅斯之冬〉)。「這種感動,很難被後來看到華麗的極光所取代,」她說,「極光」本身就是美的意象,沒有任何一張極光照是一模一樣的,創造這美麗畫面是大自然本身,他在作畫,他在跳舞,而身為旅人的我們,只是剛好捕捉到、記錄了下來。
關於旅行的意義,貝琪梨覺得是破除自己對事物偏見的方式。「每個人對同個地方的感受都不盡相同,所以別人的意見不會真的左右我,」她說,「自己去了,才有自己的判斷。」她也特別感謝父親從小給她的教育、給與充分自由與獨立思考的空間,以及一直以來對她的支持與幫忙。
這幾年來,貝琪梨旅遊目的性較強,但對旅行的心態是開放的,她允許旅程因某些因素而轉變,甚至放棄本來行程。「旅程中有些有趣的事,就是發生在你的意料之外,有時候反而是那些隨緣的路程,讓你看到更美的風景,」貝琪梨說。像有一次,她要前往玻利維亞烏尤尼鹽原的「天空之鏡」,那裏在雨季之後,會結成薄薄的水層,放晴後澄淨的水面儼然變成天空的鏡子,是非常有名、漂亮的地方。「但當我們從智利北邊前往烏尤尼鹽原,沿途經過八個不同鹽湖,有些鹽湖有紅鶴是紅色的,還有藍色的鹽湖,黑色的、綠色的鹽湖。這些鹽湖景色,讓我在到達最終目的地前,就覺得沒看到天空之鏡,這趟旅程也已值得了。」
「旅行,也是一種自我對話,」她說,假如你是一個人旅行,你會有很長的時間可以靜下來,感受外面的世界,並有更多的時間面對自己。「一個人旅行,看似寂寞,其實不寂寞。」貝琪梨說,很多人出國,擔心語言、擔心安全,「跨越不了的,不是語言障礙,而是心理障礙。」她說明,心理障礙可以用充分的行前準備做抵消。那如果語言能力不強呢?她笑著說:「那就準備好你的上網卡。」

最佳插畫作家—良根
良根以精緻手繪品質畫出臺灣在地的故事,兼具童趣的筆觸、繽紛的色調、精彩的角色設計與場景變換,並輔以輕撫人心的溫暖,其細節令人歎為觀止。每本創作格局一再提昇,看出作者的企圖心,搭配郭漁的巧妙文字,成就獨特的臺灣原創繪本。
臺灣新生代創作組合「二搞」兄弟,哥哥郭漁(本名郭宇峰)與弟弟良根(本名郭彥廷),兩人不是雙胞胎,生日卻同為五月十五日。這兩個看似平凡的年輕人,卻有著深厚的創作實力。
良根是一位圖像創作者,郭漁則樂於寫作,兩人的第一次合作是在小時候,有系統的以國小作業本創作漫畫,作品約十幾二十本,當時就培養了合作默契,哥哥文字,弟弟畫圖,模式與現在相同。良根學生時代便開始創作,以各種類型的圖像創作活躍於創意市集,曾在設計公司短暫待過三年,之後轉向個人創作。當良根知道不擅理工科系的郭漁即將轉職,便提出一起創作的想法,二○一二年,出版第一本合作的獨立刊物《峰言峰語》,此後維持每年都有新作品,陸續出版《曙英》、《人生折學》、《什麼不見了》、《嶄新的一天》。良根繪製一幅畫,平均一個禮拜到一個月,他先畫簡單的草圖,再畫非常仔細、精準的鉛筆稿,然後直接上色,每本繪本幾乎得花一年以上的時間完成。更令人驚喜的是,每本繪本主題與形式,皆跳出上一本的框架,充滿新意,郭漁說:「我們期待能一直突破,一直進步。所以就不斷有新的東西出來。」而不論是先有圖或者先寫文,兩人都是各自創作,從不干涉對方。當看到對方的作品時,常感到驚喜,心中暗想:這就是我要的。
「二搞創意」是一個團隊,成員就郭漁與良根,希望建立一個臺灣本土故事的繪畫代表與品牌,當理念很堅定,就充滿力量。郭漁說:「創作過程很愉快、充實,好像第一次有一件事是可以做上手的,」他說,「如果做這件事,對你來說有意義,且從中得到快樂,你就可以持續一直做。」良根接著說:「創作是很精神的東西,物質當然會壓迫你,但它有時候也在考驗你的精神力強不強,」他說,「探索自己內在的心靈,需要非常專注。」一位成功的創作者,會散發這種「專注」的特質。
良根談到自己繪圖的經驗:我從早上開始畫圖,假如今天要畫一個人,早上三小時,我可能只畫一顆頭,下午畫身體,晚上畫一雙腿。「就像朱銘講的,藝術即是修行,我覺得創作即是修行,」良根說,「反而你愈畫,愈有耐性,愈畫,你的細節愈多,畫的篇幅就愈大,故事愈深,功力也就慢慢往上提昇。」他的不二法門,就是一直練、一直練、一直練,不要停下來。「我的目標就是創作一輩子,因為很快樂。」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創作者,是要真的創作。創造的是品牌,而不僅僅是代工(接案),但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還是時間不夠與金錢壓力。
郭漁則認為最大的挑戰來自家長,他們會疑惑你為何不好好找個工作做,不太能理解現在年輕一輩面臨的困境是什麼,「然而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蕭條、工作難找,幾乎是身邊朋友都面臨到的事實。」但挫折告訴你,你應該找你真正想要做的事。因此身邊有個創作夥伴,對心靈方面是個很大的支柱。「在創作這條路上,良根是帶領我的,有他當我的靠山,我才比較肯定自己,」郭漁說:「不管在創作上還是生活上,雖然我是他哥哥,但老實講,在精神上,他比較像我的兄長。」
這時候,讀者回饋對創作者就帶來重要的動力,「我認為做任何事都一樣,當你很用心做一件事情,它反饋給你就跟你用心的程度是一樣的,」良根說,「如果你草率畫,畫出來就是不好看。真的用心畫,很努力畫,最後回饋你的,就是很漂亮的一幅畫。那個成就感,勝過一切,勝過一個十萬元的案子。」良根繼續說:「我有時候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吃早餐,而是去看我的畫。我看一下,心情就很好。」他將這種喜悅,比喻成照顧自己的小孩一樣,當你完成一件作品,就會想好好保護它。最後良根也感性的說:「很感謝講義頒發這個那麼有意義的獎項給我們。這不像參賽,是刻意設計畫出來的作品,而是我默默認真畫,還是有人看見,這對創作者是很大的鼓勵。」
郭漁與良根,就像魚幫水、水幫魚般不可缺少彼此,創作主題在每天互相激盪與討論中,不斷產出。未來,他們將完成「關懷臺灣社會三部曲」作品,探討失智症、流浪狗,與親子間加諸彼此身上的罪惡感。他們以樂觀、幽默感及熱情,不斷在突破,不管是突破現在創作的主題,或者突破現在臺灣創作的瓶頸,認真而有自信的持續「挑戰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