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真正的感官科學教育

帶孩子打開廚房的大門

非常樂見地球村已有將近二十個國家的教育單位,重視孩子的生活教育並創立了「感官食育」的實踐單位。除了邀請專業的教育學家在國際演講平臺TED TALK上奉獻所學,也直接進入校園宣導當季主題及實踐活動。
非常榮幸我也受邀其中,安排在十月的杭州TED TALK發表演說。除了受寵若驚外,我更喜於看見新型教育模式的呈現。「感官食育」能幫助現代孩子脫離電子產品,精心設計各種有關「食」的生活教育。
許多成人見字思義,以為「感官食育」就是吃的教育。其實恰巧相反,「感官食育」擁有許多面向,甚至包括了生物工程科學,並由專家參與及推廣。其中參與的國家有義大利、美國、比利時、愛爾蘭、德國、中國、丹麥……等,「感官食育」結合了歐洲、美洲的研究學者,交流了全球的食育文化。此教育研究的亮點是,透過味覺的感受引導孩子到戶外尋找相對應的野生植物,或落實在真實生活中的思考。這些「設計思考」的學習,是學校無法傳遞的知識。我的欣喜根源,來自「讓孩子學習思考」這件事。
美國心理學家對學生家長提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以下十項人格特質:快樂自信、有積極上進的心、討人喜歡、自動自發、願意與人合作、思維清晰、有組織能力、有創意、懂得關懷別人、喜歡接受挑戰。這些人格特質也就是孩子未來步入社會的競爭優勢。
我所擅長的領域是研究性格發展的行為表現,杭州TED TALK的主辦單位希望我的演說探討廚房裏、餐桌上的生活教育。經過多方討論與整合,主題方向為「被善用的廚房可以激發孩子的無限潛力」,因為廚房是觀察孩子行為表現的最佳場所,我鼓勵家長為孩子打開廚房的大門。
在廚房,我們應該觀察孩子什麼呢?舉例:觀察孩子握筷子的模樣、吃飯的姿勢(是直挺挺的還是駝背的)、做事態度(是勤快還是懶洋洋的樣子),這些看似生活的小事,可能隱藏著關鍵原因。如果握筷不正確、吃東西不愛咀嚼或坐姿駝背……等,這些行為可能是小腦發育不全的現象。小腦發育不全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現象是可以改善的。如果沒有改善,這現象就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發展。我們在生活中,能多注意孩子的外在行為,就可以提早幫助孩子改善未來可能面對的狀況。
在與主辦單位溝通的過程中,我運用了幾張腦圖說明大小腦功能、先天延伸出來的優勢或弱勢性格表現,並探討到孩子產生學習障礙的原因。
頭腦的靈活度是「用進廢退」,根據生活裏的刺激來決定的。若要孩子處處表現機靈,只有累積真實的生活經驗,讓腦部不斷刺激訓練,才能表現得機靈。因此強烈建議家長,孩子從小就要一起參與廚房的大小事。「打開廚房的大門」,可以全方位提供刺激腦部發展的素材,所以我的演說觀點是:「食育」是最基礎的教育,廚房應當承擔更大的責任。帶著孩子參與廚房裏的每件事,這個方法不僅可以讓孩子身心平衡成長,更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優質互動。
很開心我創造了新的演講題材。我喜歡創意的教育方法,我與主辦單位整合並呈現了生活中的廚房畫面:廚房過家家遊戲、整理冰箱、蒸蛋、洗碗、廚房聊天……等。我逐一講述這些事情能夠增進的腦能力,例如行動力、計畫力、做事條理、順暢行為、自信、喜歡閱讀文字、收拾玩具。不管孩子能言善道或隱藏情緒,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學會溝通的技巧。
廚房是個神奇的地方,不但讓一家人享受美食,若讓孩子參與廚房事務,更能活絡孩子的大小腦發展。最重要的是,在動手、動腦的同時,更可以打造健康的性格發展。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代的競爭力,不再只看個人專業,「做人的基本條件」反而成為關鍵,讓孩子塑造屬於自己的競爭力。用愛與耐心慢慢引導孩子,走向身心平衡的發展。希望孩子擁有競爭優勢,不妨從廚房的生活教育做起。

圖說:●李翊菱十月底「中國食育系列TALK:廚房育兒學」的演說活動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