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網路交友的利與弊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出現,傳統的交友方式和友誼的厚度,都起了重大的變化。
長時間的了解、無數的聚餐和散步和電話交談,造就了友誼的厚度,但是所投入的時間和心力,數量是有限的。現在不同了,你可以立即,不需投入什麼,就可擁有無數你以為是「朋友」,其實只是聯絡人(Networks)。惡性循環的是,你投入增加聯絡人的時間愈多,結交面對面傳統朋友的時間就愈少了。
如今,你很容易,而且立即地,就跟很多人打交道。當然,也可以同樣快速地斷線。總之,數位媒體無法分辨人際關係品質,頂多只能維持「聯絡」關係。想想看,你當面或在電話上對一個人說:「祝你生日快樂」和在臉書上加上這句話,對情感的衝擊力有多大的不同。
根據紐約時報最近一篇文章*,1985年和2004年的兩次全民社交調查發現,一個人擁有可談心的朋友由2.94個,降為2.08個,而那些一個知心朋友都沒有的人,從10%升為25%。
2011年,賓州大學Keith Hampton領導的一批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現象:密切的社交關係與是否使用網路無關;網路使用者較容易擁有更多的聯絡對象;2008年的社交孤立比1985年更少。
Hampton的研究人員也發現,社交圈主要聊天人數的多寡,與社交媒體兩個主要的活動息息相關:傳簡訊和傳照片。擁有行動電話,而且熱中這種活動的人,比起他人的社交圈大了34%。
Hampton認為,網路和社交媒體,可增進非網路的社交關係,例如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傳統的活動,以及認識更多附近的人。另外,他也說常使用臉書的人,比一般的美國人有更親近和更多元聯絡對象。
對那些內向、害羞、社交笨拙,以及常深感寂寞的人來說,當然覺得社交媒體可以彌補他們的人際弱點,尤其是千禧世代的年輕人,更常使用網路聯繫。
對千禧世代的人來說,打電話已不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只有在極罕見的情況下才會撥電話。
面對面的接觸方式,也有生理上的優點,例如你的血壓會下降,因為看到了對方的表情,聽到了聲音。這種熟悉的互動方式,是人類幾千年來發展出來的,這是你在社交媒體感受不到的。對那些X世代的人來說,他們年輕時以熱情的面對面或「沒事通個電話」的熟悉方式建立起來的友誼,現在「無縫接軌」到數位友誼,算是一群受益者。
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

*What we lose when we keep our friends online(by Teddy Wayne)

費文
ja168j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