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透過喜劇,開發不同類型的觀眾

Q:從今年開始,臺北藝術節設置了藝術總監的職務,藝術總監之於藝術節的角色和重要性為何?
A:藝術總監在國外藝術節是一個常態性設置的職務,比如說我今年邀來的邦迪(Luc Bondy),他擔任維也納藝術節的藝術總監已經很多年了。一個藝術節有藝術總監,可以經營出藝術節特色。就我的經驗,藝術總監最重要的特質是:想像力和冒險,如果身兼行政事務的話,執行面的種種環節可能會扼殺他的想像力。臺北藝術節從二○○九年起,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辦理,執行總監王文儀身兼行政總監與藝術總監兩個角色,由她挑選節目和行政決策。今年起,藝術總監跟行政總監分開來,好處是節目策劃上可以更回歸專業。挑節目不是買東西,身為一個城市藝術節的藝術總監,你必須要親自為這個城市挑,為這個城市各式各樣的人挑,有時候不是有錢就好了,還得要人脈關係,所以藝術總監經常要與藝術家接觸,這是一個花費非常多時間的事情,我有一陣子晚上睡覺,連做夢都在想節目的事情。

Q:就你看來,過去臺北藝術節有什麼樣的累積,你期待藝術節未來的發展?
A:藝術節是引進國外最好的節目和藝術家的櫥窗,我認為過去四年,臺北藝術節真的做到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有很多重量級的藝術家,像是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卡士鐵路奇(Romeo Castellucci)、郭貝爾(Heiner Goebbels)等,大家已經期待很久了,可是一直沒有機會來台灣,臺北藝術節把他們邀來了。但是,還有一些藝術家,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在進行式,還沒被寫進教科書裡,接下來臺北藝術節就要讓觀眾看到這些作品。
藝術節是節慶(Festival)的概念,一定要很熱鬧,可以大吃大喝大玩大鬧,要有很多節目可以挑可以看,才能稱之為藝術節。但就臺北藝術節的經費規模而言,如果要以名牌大團撐場的話,我們的預算可能一兩個節目就沒有了,不足以撐起一個藝術節。
此外,藝術節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藝術家創作的平台,我們希望透過藝術節的架構和策展機制,把平台組構起來,以城市的規格,讓國內團隊和國外藝術家接觸。因此,從今年開始,我們促成很多國際共製,十二個節目中,至少有七個節目,有國外藝術家的合作和參與。長遠看來,國際共製可以邁向和其他藝術節合作的模式,不必買國外的二手節目,藝術節本身就有很多首演的節目,同時,國內團隊也能藉由這個平台,創造國外巡演的機會和可能。

Q:王文儀總監任內,提出“bravo only”的口號,在你擔任藝術總監的三年,希望把臺北藝術節經營出怎麼樣的特色?
A:每個策展人都會有自己的偏好,但是策展人要有自覺,舉例來說,阿姆斯特丹的馬戲藝術節呈現的主軸是馬戲,里昂雙年舞蹈節突顯的是舞蹈的發展趨勢,因為它的主詞已經為藝術節定調。臺北藝術節作為一個城市的藝術節,要反映的就是台北的特色。台北雖然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城市,但是相較於其他城市,我們有我們的步調,如果策展人只挑一些好看或精采的節目的話,當國際交流愈來愈多的時候,藝術節就沒有辦法跟其他城市區隔比較。對我而言,台北的特色就是混雜,很有生命力,我們有很多小巷子,有很多小店,那是我們特有的,我想把這個特色做得再更清楚一點。
如果要講我的策展概念的話,我會以「魔球理論」(money ball)來比喻:臺北藝術節是一支經費比較少的球隊,所以在節目的選擇上,就必須策略性思考,挑一些不是大牌明星但是可以上壘得分的團隊。節目的組合,要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讓藝術節在觀眾心中留下一個印象,這個印象很重要,藝術節不是只有服務來看戲的三、五萬人而已,它的氣氛必須能感染二、三十萬人,所以怎麼讓這些人感覺這個城市有一個節慶正在發生,雖然沒有參加但是有聽到一些鞭炮聲,就是我思考的方向。

Q:今年藝術節以「喜劇」為主題,策展想法又是如何呢?
A:與其說以喜劇為主題,我覺得喜劇背後的精神更重要,所以我用「顛覆神聖、嬉笑台北城」來講喜劇。喜劇就是開玩笑,對所有不能碰觸的禁忌議題,我們都用一種不正經的態度去面對它,從性、國家、權力到種族,很多笑話都跟這個有關。如果我單用喜劇當作我的標題,觀眾的想像力會被他過去的經驗給局限,但我們給你的不只是那些。喜劇不是好笑而已,喜劇有很多不同面相,可以因表演上、文本上、文化上的差異而不一樣;喜劇也有很多不同風格,有的是語言、有的是動作,從歷史角度來看,喜劇的觀念也不斷在改變。所以,荒謬劇、義大利即興喜劇、日本的落語(單口相聲)、脫口秀、胡撇仔戲,通通在今年的節目選單中。
相較於其他藝術類型,喜劇更庶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也就是說今年的藝術節試圖去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觀眾;同時,藝術節要挑戰觀眾,挑戰不是挫敗觀眾,而是豐富他的經驗,讓觀眾看一些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東西。例如,日本的落語,是一般必須要學至少五年的日文才聽得懂,而且到大阪才能看得到的表演,我們把它找來,除了固定進劇場的觀眾,也希望老一輩的士紳,那些受過日本教育的阿公阿媽可以來看戲。例如用歌仔戲來演布萊希特,而且堅持一定要在大稻埕戲苑演,這樣的結合,是一般觀眾沒有看過的,而歌仔戲的族群,也是過去藝術節不曾接觸的。


(全文詳見《PAR表演藝術》雜誌第235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33939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854013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3.網路訂閱:兩廳院售票系統、博客來網路書店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兩廳院禮品店(音樂廳地面層)
5.電子雜誌:UDN數位閱讀網、遠通KOOBE、摩客資訊

讀者服務 專線(02)3393-9874 傳真 (02)3393-9879
請於周一至周五9:30-18:30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