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作田郎尚實在的保障

打赤腳、挑扁擔,下鄉和農民並肩作戰,是農家子弟出身的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感到最踏實,也最熟悉不過的事。低頭插秧、歡樂收割、巡視果園、探訪魚塭,無論農林漁牧,都能看到林聰賢的身影,上任至今一年多,下鄉次數早已突破歷任主委紀錄,和農民直接接觸與溝通,才能聽到「作田郎」真正的心聲。第一線農業從業人員的保障與福利,是農友最關心的課題,也是「阿賢主委」打拚推動的政策目標。

十年平均農損約126億元 天災救助補貼僅二成
今(二○一八)年一月,在大家喜迎新年的時候,地球上最不可能下雪的地方──撒哈拉沙漠,罕見地出現了白雪與黃沙相間的獨特景致,與此同時,美國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四十六度,另一端澳大利亞的雪梨,最高溫卻升到了接近四十度。

極端氣候讓全世界拉警報,台灣農民更是首當其衝,根據農委會統計,近十年農業損失,平均每年高達一百二十六億元,「每多一次天災,農民的所得就會下降。」令人揪心。

靠天吃飯,農民遇到天災沒有太多的時間悲傷、自憐,最需要的就是盡快復耕,早期仰賴政府救助,但是礙於經費,政府提供的天然災害救助僅能補貼農民二成左右的損失,平均每年現金救助約二十五億元,尚不足以彌補農民損失,「農民辛苦種植的作物,要借助保險分散風險,才能夠給大家更好的保障。」林聰賢心心念念農民的生計與安危。

極端氣候席捲全球 農業保險具挑戰
台灣地勢狹長,從北至南緯度都不一樣,四面環海的海島型氣候,受季風影響甚鉅,再加上中央山脈阻隔,造成南北地區四季氣候皆不同。多元氣候使物產豐饒,但伴隨而來的颱風、寒害、乾旱……,重創農民經濟。

農委會自二○一五年起,陸續試辦高接梨、梨、芒果、釋迦、養殖水產、水稻、石斑魚,以及家禽禽流感保險,今年規劃開發農業設施、香蕉、木瓜、鳳梨、甜柿、文旦柚及虱目魚等保單,持續擴大辦理,以提高農業保險普及程度。然而,台灣發展農業保險,最具挑戰的就是保單要能反應地區差異。

政策目標:今年立法 十年專業農覆蓋率100%
試辦初期,農民對農業保險的接受度並不高,以水稻而言,因理賠成數不符期待,讓農民覺得「划不來」。林聰賢表示,今年一月出現入冬首波寒流,當時氣溫連續低於攝氏十度達十小時,石斑魚保險即啟動理賠,是成功的典範。至於水稻險,經過與保險公司協調,改變損失推估模式,改採「收穫型理賠」,即遇災損時不需個別勘災評估,只要依「全鄉鎮收穫量與保證收穫量差額」的「區域型概念」來計算,即可獲得理賠。每公頃獲賠比例增加,農民的接受度也提升。

農委會推動農業保險,希望今年能順利立法,初期目標,明年專業農民投保農業保險的比率達二十%,「參考國外經驗,達到一定覆蓋率,對整個產業發展能發揮穩定的生產模式,」林聰賢希望十年後能達到一○○%,強制投保就成為必要手段。

推動初期,農民最關心保費問題,政府會透過補助,降低農民參加保險的門檻,其次,設法誘導專業農民主動投保,目前抗颱耐用的「強固型溫網室」是由政府專案補助二分之一經費協助搭建,農民要接受政府補助,就更要有風險管理概念,應該主動加保。「強制投保是必須的,就像銀行貸款給民眾,會要求擔保標的要保險,農業保險也是類似概念。」如此可以把基礎建設做得更完整,保險覆蓋率也隨之提高,又能化解產險公司風險集中的困境,面面俱到。

農民職災保險 最快十一月試辦
台灣是水果王國,然而水果長在低處的較少、高處較多,農民採收時易發生墜落風險;開農機或噴灑農藥造成受傷、中毒,在烈日下熱衰竭也時有所聞。

農民雖然有健保、農保,但因農務受傷、住院導致收入中斷,現行的保障相對不足,為了增進農民的職業安全,目前行政院將以試辦方式讓農民自願加保職業災害保險,讓農民跟其他的工作者一樣,也能擁有職業風險的保障,預計在今年十一月就能施行。

農民職業災害保險的月投保金額是一萬零二百元(即農保的投保金額),每月保費初步估計為二十四元,政府補助四十%、農民負擔六十%,預估政府每年支出一.一億元即可讓國內一百一十五萬有農保資格且實際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民享有傷害給付、就醫津貼、身心障礙給付及喪葬津貼等四項保障,而農民每月保費負擔約十四.四元。不過,農委會強調,目前是以勞保職業工會,「農林漁牧」職業災害平均費率○.二三%估算,未來費率及保費將依精算結果,由農委會擬訂,報請行政院作最後核定。

更多內容詳見現代保險新聞網 http://www.rmim.com.tw。 請至現代保險網路書城 http://www.rmim.com.tw/bookstore/或 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訂閱現代保險雜誌。
歡迎加入<現代保險Fb粉絲團>&<現代保險LINE@好友>
Facebook請搜尋: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RMi
LINE請ID搜尋:@rmi888
讓您每天接收最新保險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