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加LINE、零距離溝通 用醫術把情傳下去


腸道通行無阻,是每個人一天中要辦的「大」事,無奈研究顯示,一般人便秘盛行率約十五%,老年人更高達二四%~四十%。人生大事不順暢,很容易埋下病根。

台灣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名大腸直腸癌患者,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一,為患者健康把關的醫師,顯得至關重要。出生屏東萬巒的台中榮總外科部主任陳周斌,用最堅毅的個性,不斷磨練、精進、提升醫術,克服每個難開的刀,才能讓患者獲得最好的康復機會。

「人家交給我們,我們要給對方好的結果。」他說。

大學運動撞破視網膜 名醫執刀觸動心靈
生長在純樸的屏東,烈炎讓陳周斌對未來充滿憧憬與熱情,「在我求學的年代,醫學系是非常風光的。」沒有父母打罵、逼迫,一路念書都是自動自發,考上陽明醫學系讓家人萬分驕傲,在親友面對走路有風。

把自己照顧好,成為陳周斌隻身北上求學的首要功課,大一就因為闌尾炎住院開刀,讓這準醫師第一次體認到醫師在患者心中扮演的角色。

從小熱愛運動,陳周斌一直到上大學,都維持打排球的習慣,沒想到大四那年,因為球賽太過激烈,與球友發生嚴重碰撞,造成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通常發生在近視六百度以上的患者,以及因為外傷所致,是眼科手術中最為嚴重且難處理的疾病之一,處理不好就有失明的風險,所以每位患者都希望由名醫執刀。

陳周斌被送往台北榮總就醫,手術前先回屏東告訴父親狀況,當時陳父只問了他一句「要不要包紅包?」

「當年是由台北榮總一位非常權威的眼科醫師幫我開刀,他現在依然在公部門負責重要的職務,」擔心對方不願提及這些過往,陳周斌始終沒有透露醫師大名,但言談中聽得出對前輩的景仰與愛戴,「我當時只是個學生,沒有財力,更沒有人脈,」早年想要由權威醫師執刀,患者及家屬必須吃不少苦,也難怪陳父直覺要幫孩子打點好。「還記得求診的時候,醫生只用輕鬆的口吻聊到『陽明的?你是我做的第三個』態度一派輕鬆,一點架子也沒有,至今仍不相信他會親自幫我開刀。」

二次手術經驗,讓陳周斌體認到「手術做得好,能讓患者如獲新生。」成為他選擇外科的第一個契機。一九八五年畢業,當時外科非常搶手,陳周斌成功擠進了這個窄門。

把這份情傳下去 成為良醫的原動力
自己生病時獲得醫師很大的照顧,讓陳周斌立志要成為一位術德兼備的好醫生,也時常以此勉勵學生。訪談時被問及良醫該具備的條件,陳周斌直言「我沒有答案」,但隨即起身拿出《把這份情傳下去》送給我,扉頁用鋼筆寫著兩句話「秉習醫之初衷聞聲救苦,持社會之資源為善最樂。」

台灣健保制度,是世界各國效仿的對象,但也是被犧牲的醫護人員最詬病的地方,陳周斌則認為,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健保則是讓平等得以伸張的基礎,「制度不可能盡善盡美,但凡事不要只針鋒相對,如果建立的精神是出於良善,就要去鼓勵他。」

《把這份情傳下去》是陳周斌每次在醫院交流的時候,都會分享的一本書。回去後翻閱這本感動過無數人的作品,裡面一篇文章就像陳周斌的寫照。一位醫師和他的妻子及兩歲大的女兒,因為汽車故障,被困在國外著名的露營地,他獨自步行兩個小時才找到公共電話撥給修車廠,雖然當天是周日,但技師聽到對方有難,願意開半小時的車前往搭救,技師抵達時他驚訝對方下半身完全癱瘓,「這趟任務必然十分艱辛……」他心想,等待過程中,醫師腦海中浮出一堆數字,不知修好要花多少錢?「只是電池沒電,充一下就可以上路了。」技師開口,沒有收半毛錢準備離去,「我該付你錢的,」醫師堅持,「在越南的時候,有人幫我脫離比這更糟的險境,但那個人只叫我把那份情傳下去。」技師說。

學生時期受到良醫幫助,讓陳周斌立志成為一名良醫造福病人,就是這份情傳下去的最佳寫照。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4月號(364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 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