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病先防 莫待有病才治──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專訪

「候診半小時,看診五分鐘。」一句話道出各大醫院的候診盛況。台灣每天有一百萬人次看病,平均每個人一年就醫十五次,是歐美民眾的三倍。

舉世聞名的健保制度造福許多患者,但從另一個面向來看,這也可能是台灣人為什麼「不注重健康」的原因——因為有健保,看病很便宜。

生病是「果」,不健康的生活環境、習慣、老化才是因。我們對掌管兩千三百萬人後端治療的健保署很熟悉,卻忽略了在事前預防、守護民眾健康方面,下足苦工的國健署,舉凡視力檢查、戒菸服務、公費健檢、疫苗補助等,有哪些免費的保健資源?你不可不知!

以身作則 徒步五公里上班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年過耳順,長期在家庭醫學科服務,被病人需要、依賴,治療病患是成就感的來源,如今成為管理國人健康的領導者,卻希望民眾盡量不要來看病。他透露,每看到一位末期的年輕患者,都讓他時刻自省,在早期預防這塊還要做得更多。

「國健署署長不夠健康,好像對不起同仁!」王英偉接受【健康保險大家談】電視節目主持人黃秀玲教授專訪時侃侃而談,他走馬上任後以身作則,捨棄專車接送,每日在破曉的照映下,從士林徒步走路四十五分鐘到塔城街上班,他打趣地說,曾相約同仁一起晨走到公司,沒想到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

此外,他也破釜沉舟在署內做了許多小改革。包括一天兩次健康操、每個部門引進一套運動器材(包括拳擊沙包、飛輪、啞鈴、單槓等),同仁時常站著開會,或者一邊開會一邊氣喘吁吁地踩著踏步機等,絲毫沒有公家機關的沉悶氛圍。

「健康是一,後面都是零。」王英偉俐落地替健康寫下註解:不論你有多少財富(零),只要失去健康(一),後面有多少個零都無濟於事。

全球七成死因 與文明病有關
全球有七成死因與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等非傳染性疾病(NCDs,或稱慢性病)有關,每年導致逾四千萬人死亡。四大危險因子包括抽菸、不健康飲食、運動不足、酒精過量,最近更多了一項空氣汙染。

這類非傳染性疾病,過去一直被忽視。它雖不如天花或黑死病等瘟疫般,一次帶走數十萬人的性命,但卻與人類的平均餘命及生活品質息息相關。

形成一項疾病的因素錯綜複雜,我們無法停止老化,但積極運動、控制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就是預防疾病找上門的最佳解方。王英偉舉例,如果沒有檳榔的出現,台灣口腔癌的發生率就非常低,這是我們可以避免、卻沒有做好的部分。

台灣人口結構在近兩年出現死亡交叉,一是老年人口超越幼年人口,二是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嬰幼兒及老人的保健,應該是政府心中「最軟的一塊」。

國健署非常重視嬰幼兒的早期發現、治療,每個寶寶的誕生,都會篩檢聽力及先天性疾病,有效控管後續醫療支出;兒童定期健檢則可以看出發展遲緩等狀況,儘早給予治療,推進遲緩兒童的起跑線。另外,全球兒童肥胖的案例持續增加,台灣不增反減,這也是國健署長期耕耘的果實。

至於高齡問題,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十五%,「長壽」可以是恩典,也可能是深淵。王英偉認為,長輩的健康首重「功能」,比如八十歲的阿公無力爬山健走,但卻可以走到隔壁鄰居家串門子,只要願意跨出第一步就是好的。

四大癌篩 揪出五萬個癌前病變
去(二○一八)年癌症帶走四萬八千條人命,占總死亡人數二十八%,等於每五.五位身故民眾,就有一位死於癌症之手。國健署針對發生率高、治療成效佳的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子宮頸癌,提供免費癌症篩檢已長達九年,王英偉解釋,若罹患子宮頸癌,第一次沒有篩檢出來,兩年後再篩檢,很可能還是原位癌,治療成效依然很好,因此才選定這四大癌症。

要留意的是,免費篩檢的年齡上限各有不同,例如乳癌篩檢到六十九歲、大腸癌為七十五歲,如果民眾在到達各類癌篩年齡上限之前,都有接受定期篩檢,即使之後才發現罹癌,也大多屬較容易治療的早期癌症。此外對六十五歲以上長輩而言,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死亡風險高於癌症。

每年有高達五百萬人接受四大癌篩,可篩出五萬個癌前病變、一萬個癌症。王英偉指出,篩出愈多大腸息肉(癌前病變)、及早切除,大腸癌發生率就會大減。簡單來說,定期篩檢揪出的都是早期癌症,治療費用少、預後也更好。

而近來因名人效應,引起民眾重視的食道癌及胰臟癌,都與吸菸、飲酒有密切關聯,確診罹癌時,往往已不久於人世。王英偉說,這類癌症很快開枝散葉,症狀不明顯,篩檢效果不如預期,加上發生率不如四大癌症,因此未納入補助篩檢。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9月號(369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至各大連鎖書店購買,或 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