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景拍攝破解全攻略 跟著GSMBOY看天氣學拍照

霞光、火燒雲是衝景人心目中可遇不可求的象徵,往往十次晨昏九次龜,只能默默怨嘆自己出機不逢時。然而大景真的這麼難遇見嗎?這回GSMBOY要教大家如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從氣象觀測的角度有效提升判斷準確率,讓我們徹底向惱人的槓龜說掰掰!

GSMBOY
自學生時期開始拍照,初期以底片機為主,自2002年購入Nikon D100後踏入數位領域,憑藉渾厚的攝影技術與自有美學素養,多次發表作品並榮獲獎項肯定,2008年出版「一定不一樣!DSLR風景這樣拍就對了」一書更蟬聯博客來數月銷售排行榜冠軍。近年來針對風景攝影與氣象的關聯撰寫許多文章,逐漸讓台灣風景攝影界養成注意天氣資料的習慣,同時也希望透過他的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台灣之美。

所謂的大景如霞光、火燒雲是怎麼形成的?
喜歡衝景的玩家一定都知道,大景的發生往往在日出前或日落後的半小時左右,這段時間拜大氣層造成的光線散射之賜,我們才得以在太陽出來前或下山後還有機會見到霞光、火燒雲而不會一下子天色全黑。至於兩者的生成背景為何?我們先從霞光開始說起,要出現霞光首先日出或日落的遠方必須存在較高的對流雲,但其數量和密度又不會多到遮蔽光線,恰到好處使曙光或暮光產生部份遮擋、部份露出的效果,正統上我們稱之為雲隙光,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霞光。因為雲的生成沒有規律,所以霞光有幾道、對比強弱都會隨之改變,端看對岸福建上空或日出時太平洋方向的雲層阻隔情形而定。另一種霞光的型態則為反雲隙光,亦即雲隙光出現在日出或日落的相反方向,例如大稻埕傍晚我們在東邊看到霞光,通常出現的前提為當地空氣乾淨、能見度非常高時,太陽光線才得以一路穿透至180度的另一邊。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同樣是光線穿過雲層形成的光束,霞光和耶穌光原理完全不同,前者出現於日落後或日出前,光線受遠方高雲的阻擋而局部透射;後者則反之,發生在日落前、日出後太陽高掛時,光線上而下穿過本地雲層間隙而成。

再來我們談到火燒雲,雲之所以會變紅、變黃取決於色光波長的概念,因為大氣中存在有許多水氣、灰塵導致光線折射,當太陽在地平線下,唯有波長較長的紅、橙光能夠穿透干擾,進而投射於高層雲屬形成紅、橘色為主的火燒雲。基本上滿足以下兩種條件就能見到火燒雲:其一為視線所及必須有高度夠高的雲,白話來說火燒雲的形成就像爐火之於柴,而天空中的高雲好比爐中柴,往往伴隨劇烈天氣如滯留鋒面、颱風而來,當系統消散水氣殘留於高空形成高空雲,才能符合火燒雲出現的先決條件,台灣因位於西風帶有先天上的條件,5~10月間常受到上述系統的影響,故這幾個月份可以稱得上是火燒雲的旺季。第二則是遠方射出的陽光不能遭受阻擋,一般而言晨昏之際攝點以東、以西兩面約360公里內不要有整片高雲阻擋就會出景,即便霧霾壟罩的天氣也一樣會有火燒雲,我們常說的能見度只會影響畫面的通透度,例如遠方背景的細節多寡,並不會關係到大景的出現與否,這個觀念各位必須要先建立,才不會因為能見度稍低而放棄了拍攝火燒雲的機會。

前面提到大景約出現於日出前與日落後的30分鐘內,請問原理為何?
這30分鐘其實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國際上以地平線作為基準,曙光與暮光依次分為3個層級,其中包含霞光、火燒雲等大景出現於「民用曙暮光」時段,也就是地平線0度算起往下的6度區間內,而地球一小時自轉15度,6度差不多為15度的一半,故半小時的經驗法則由此而生。這半小時中太陽的光線波長、角度讓我們有機會遇見大景,亮度亦足夠在拍攝時曝出細節,所以為什麼拍大景要把握短短的30分鐘,原因就是這樣來的。除了大景之外,許多玩家也熱衷於所謂的藍調夜景,這段深邃的藍色夜空介於「航海曙暮光」時段,亦即地平線下6至12度範疇內,同樣會持續約20~30分鐘,但因為光線愈趨昏暗地景細節漸漸難以辨認,在沒有月亮補光的前提下,航海曙暮光可以算是晨昏攝影的最後甜點,之後進入地平線下12到18度的「天文曙暮光」則幾近全黑,少了自然光的加持,拍攝到此正式告一段落。以上資訊玩家都可以上中央氣象局網站查詢,每個月份、季節的曙暮光時間不同,建議各位出機前花點時間判讀才不會錯過大景白跑一趟。

火燒雲,燒什麼?
天空中的雲可區分為四雲族、十雲屬,日出前、日落後由於光線仰角較高,唯有高度在4000公尺以上的雲才有機會成為火燒雲,常見的雲屬包括高積雲、高層雲、卷雲、卷積雲和卷層雲;反觀4000公尺以下的雲因為高度太低,太陽照射不到即呈現黑色。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 DIGIPHOTO數位相機採購活用 No.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