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房,愈打誤會越大?!

「⋯⋯如果要對台灣房市下個註腳,稱今年為『打房年』應該一點也不為過!但房價卻愈打愈高,豪宅照樣秒殺,小百姓還是一樣買不起房⋯⋯」

今年真的可以稱為「打房年」,從年初金管會與央行聯手動作開始,到6月下旬央行彭總裁的「彭四條」,以及下半年幾乎「每月一打」的各項措施⋯⋯,但房價卻愈打愈高,每坪喊出百萬元的豪宅照樣秒殺,一般老百姓的購屋貸款條件卻頻被刁難。

其實問題就出在政府始終沒有一套完整的架構與配套措施,所以才導致「想到哪、做到哪」、「聽到哪、改到哪」的狀況。於是,媒體責罵,國有土地就不標了;有人上街頭請願,社會住宅就要蓋了;豪宅價格太貴,政府就要對豪宅課徵稅款了!

國有土地不標售,政府有什麼對策嗎?政府哪個單位可以經營或利用這些土地的能力?答案是沒有!重點是明明知道沒有,卻還不打算做,老百姓只看到政府拚命「賣祖產」而不會「經營祖產」,難怪百姓會生氣。

至於社會住宅或國宅,用途在於照顧社會弱勢,但非得要選舉前才被拿來炒作,問題是為什麼不早點規劃呢?然而,興建了社會住宅,就能壓低房價嗎?答案又是否定的。還有豪宅稅,能抑制高房價嗎?實際上一間上億豪宅,一年要繳的豪宅稅,連一位菲傭的薪水都不到,誰會理你!

財政部研擬中「五千萬以上的豪宅,半年內移轉一次,就要按交易所得課稅」的政策,目的是為了防杜投資客短期炒作,但「交易實價」在市場上有上百種的「對策」,真的能查得清楚嗎?再者,稅率應訂多少呢?過高或過低,難保不影響房市,若最後又只是「象徵性」的打房動作,是否又被投資客「看破手腳」,再來個天翻地覆?

日前國稅局提出,「預售屋在辦理產權登記前就移轉,要按交易實價課稅」;試問交易實價如何認定?

「產權登記前」資料應該如何取得?若要請建設公司提供,請問建設公司會在罰完了1‰的違約金之後,再把客戶資料拿去向政府提出檢舉嗎?

明顯看出負責制定與研擬政策的學者官員們,似乎沒太多購屋經驗,根本不了解老百姓在買房過程中,究竟在苦什麼。央行彭總裁之前「微服出巡」去看案子,才發現房市問題多,原來「開價嚇死人、成交笑死人」。請問彭總裁,這些事情在房市行之有年,老百姓早已習以為常。盼望政府官員,真的能脫下西裝、打開耳朵、拿出筆記本,真正去聽聽老百姓的心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