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榮總大膽創新揚名海外,實現智慧醫院先從全面數位化做起



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楊晴雯

「研華研發副總跑來拜訪我!」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中榮)資訊室主任楊晴雯笑著說,10幾年前中榮獨步全球,首創了現今醫院常見的行動護理車應用,許多醫院當時以為這款應用是研華的產品,研華因此莫名其妙接到一堆電話要詢問這件事,因此,派了研發副總特別南下臺中,向他請教如何打造行動護理車。

原來,當初醫療業才剛開始推動行動化時,大家都還在談PDA,楊晴雯就認為會失敗,因此,買了研華的All in one電腦要裝在護理車上,但是,由於行動護理車需要經常移動的特性,與正規的使用方式不同,必須接上電池,中榮希望研華可以提供客製化的服務,依照中榮提出的修改需求來調整。

不過,因為中榮購買的電腦數量只有大約40臺,而被拒絕了,「我們就自己改,連硬體都自己改,軟體自己寫。」後來,中榮開創的行動護理車模式大受好評,研華與中榮合作進一步改良行動護理車應用,推出第二版,後續甚至吸引了美國GE和德國西門子來簽約合作,由中榮資訊室提供成品,也因此,楊晴雯在2008年,受邀到香港參加美國醫療健康與管理系統協會(HIMSS)亞太年會發表這項創新應用。

「這些都是我們首創的系統!」楊晴雯攤開2張A4紙,領先全臺醫療系統名字一字排開,甚至還有領先全球系統,中部醫療圈盛傳中榮醫療資訊系統完善,因此護理人員畢業後爭相選擇到中榮服務,原來這就是臺中榮總的魅力。

智慧醫療院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舉例來說,走進中榮最新的門診大樓,很難不注意到櫃檯旁邊圍著一群民眾,正在做健康操,過去一探,才發現不是人帶領大家跳健康操,而是中榮今年剛引進的智慧機器人榮伯特,從機器人上線的第一天,就深受民眾喜愛。

智慧機器人不但帶領民眾跳健康操,還能提供民眾不同類別的衛教資訊,楊晴雯表示,原本引進機器人中榮是希望可以減少人工掛號的工作量,當初的設想是讓民眾只要將健保卡插入讀卡機,便能查詢當天預約的掛號記錄,還能直接在機器人的平板上,完成掛號。

不過,由於機器人裝不下讀卡機,楊晴雯表示,中榮只能退而求其次,讓民眾改用手動輸入身分證字號的方式來掛號,雖然沒有像當初預想的方式一樣方便,但是因為民眾對於機器人的好奇心,讓民眾願意嘗試用機器人來掛號。

智慧機器人只是中榮智慧醫院的一小部分,其實資訊室這10年來不斷創新,在醫療資訊上的創新應用總是走在最前線,智慧醫療的領域當然也沒有缺席,3年前中榮資訊室就開始投入智慧醫院,楊晴雯表示,智慧醫療無非是要提升醫療品質及避免醫療疏失。

「中榮的紙本病歷已經100%廢掉了。」就連最困難的同意書也都電子化,楊晴雯表示,以往紙本的方式產生很多問題,常常因為醫護人員疏失沒有給病人簽名,或是即使有簽名,卻沒有歸檔而遺漏,當醫院與病人產生醫療糾紛時,若病人沒有簽署同意書,醫院就容易捲入官司。

他舉例,甚至有些醫院的院長,就直接守在手術室,院長先檢查每位要動刀的病患,是否已經簽署同意書,若沒有則不能動手術,「要做到這樣,才有辦法落實手術同意書。」他說。

楊晴雯表示,將同意書電子化之後,就可以用程式檢核,同意書是否有簽名和歸檔,「無紙化的效益非常大,可以節省很多錢,甚至醫院現在已經節省下20個人力!」他表示,節省下的人力就能從事更核心的工作。

過去幾年智慧醫療主要聚焦於流程的改善,將既有流程的防呆機制做的更加完善,他認為,現在走向「智慧化的輔助」,他解釋,面對病人的各種狀況,醫護人員有一套既有的標準處理流程,但是這些的流程,原本都是醫護人員清楚地記在腦中,「智慧化的輔助就是將醫療知識具體化。」

中榮希望將醫療的知識,將每一個步驟轉換為系統中的流程,讓醫護人員可以快速地選擇按鈕來填寫資訊,不需要自己記住流程,再一步步完成作業,甚至還能在人類疏忽時,給予提醒。

除了智慧化的輔助,楊晴雯更指出,由於現今知識爆炸性的成長,每天都有新的醫學論文和新藥品誕生,醫生時間十分有限,無法在短時間吸收大量資訊,再加上人類會疲倦和犯錯,他舉例,不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提醒功能,能透過智慧化的方式協助醫生。

甚至,也因為醫療上許多領域都有一套固定規則的作業程序,楊晴雯認為,AI的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這類固定形式的工作,像是醫生處理病人特定病狀時,需開立相對應特定的藥物,若醫生沒在醫囑中開立類似的藥物,就透過系統提醒,但還得由醫生做最關鍵判斷。

臺灣智慧醫療發展面臨挑戰,各家醫院用不同系統成為競爭不利之處

不過,楊晴雯也坦言,在臺灣,想在智慧醫療上結合AI技術,相對辛苦。因為打造智慧醫療輔助的系統,需要投入大量經費,不論是要取得醫學論文授權,或是需聘用專業人士深入分析單一疾病的費用都相當龐大,「AI技術不難,後端所需的醫療專業知識,臺灣還沒有一個單位大量地投入。」他說。

另外,還得再加上醫院HIS系統缺乏一致性,臺灣醫院大多都是由自家資訊室開發醫療資訊系統,不像國外已經出現了大型的醫療資訊廠商平臺,讓上千家醫院都使用同一套系統。他表示,儘管自行開發能更貼近醫院各自的環境和使用者需求,但隨著各種醫療流程自動化的改良,人工介入比例已經降到很低,各家醫院的流程幾乎沒有差異,他認為,若臺灣的醫院仍各自一套系統,不利於臺灣整體醫療環境的未來競爭。過去臺灣醫院都是非核心系統才委外,但若要導入目前外部廠商才能提供的AI技術,就會成為所有核心系統的重要元件,像是門診、住院系統,都需要與外部串接才能善用AI,每家醫院各自整合,「光是這個工程就要耗費許多心力與時間。」他說。

《全文請見iThome(http://www.ithome.com.tw/people/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