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家的路─泰雅女孩談部落的流離與重返

南澳山區的泰雅族人,在過去一兩百年間,逐漸從山林中撤除了生活痕跡。然而,下山不只是異地而居,失去了與原本環境的緊密連結,部落文化快速流失。重建先民通道,重返昔日家園,對泰雅人來說,不只是追憶,更是新生命的開始。

找回家的路,對一個都市原住民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極長的時間,還不見得能達成。

我叫Yagu Yuraw,擁有一個原住民的名字,是我回家的第一步。



泰雅尋根,家不在記憶能及處

我是南澳泰雅族人,卻在羅東小鎮長大。父母親為了使我能在漢人社會中生存及競爭,在我幼稚園時便舉家從南澳遷出,讓我在漢文化的教育體制下成長。我說得一口標準的漢語,滿腦子漢族的思考模式;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從未意識到原民文化的重要性。直到大學時代認識一群原住民朋友,我才展開一連串追尋認同的過程。

小時候一直以為,我的「老家」在南澳大馬路邊;我的「部落」則在靠山近些的金岳村。雖然我從未住過金岳,不過過年過節一定會到金岳拜訪親戚,腦海中還有許多在那裡玩耍的記憶。長大才曉得,原來爺爺、奶奶和金岳族人們真正的「根」,竟然在32公里外南澳山區,一個已經不存在一般地圖上的部落──流興(Ryohen)。

五十多年前,在國民政府的要求下,流興社的族人大舉搬遷到山下的金岳,但我的爺爺卻因為警察工作的關係,和奶奶一起帶著他的弟弟妹妹以及年幼的女兒,先遷至東澳,再遷到南澳大馬路邊。這樣的遷徙歷程,讓我的回家之路,比起其他族人更多了一點曲折。


初見流興,感動衝擊難以言喻

2006年春天,是我真正認識流興的開始,也重新連結了我和金岳的關係。

當時我在台大就讀研究所,與一群同學回到金岳部落進行社區實習;在訪問的過程中,體認到部落的文化根基,比環境改造及空間規畫還來得重要。一方面,出於自己的好奇,想要目睹思念已久的爺爺奶奶出生、讀書、談戀愛、結婚生子的地方;另一方面,想要補足空白的部落歷史與生活故事,期待能藉此重建舊部落的文化資產。於是,我們和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舉辦了「回Yaki & Yutas的家」尋根系列活動(Yaki、Yutas分別是泰雅語「祖母」、「祖父」之意)。

與其他部落青少年同行,那是我第一次回舊部落,但看到的卻是一片雜草叢林。找不到爺爺、奶奶的家,心中有些遺憾和心痛。不過,站在祖靈、祖先昔日辛苦開墾的土地上,想像爺爺奶奶就是在這美麗的環境下所生長,在他們過世後,我第一次感受到與他們如此親近。

比起其他還沒回到舊部落的族人,我憑著一股傻勁跟笨拙的腳步,竟能來到真正的「老家」,其實是很幸福的,心裡滿是感動、衝擊。然而,荒煙蔓草的廢棄部落卻衝擊著我,讓我強烈地意識到文化的流失,同時體認文化傳承的使命。因此,從「回家」開始,我決定投入舊部落的文化重建及新部落的社區營造。




豐饒家園,古道上的要衝據點

流興,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18世紀後,人類學上所謂的南澳群泰雅族人(llyung Klesan)開始從南投陸續遷徙至南澳山區,交錯混居形成了約15個部落。流興的泰雅人主要為澤敖列群(Cyoli’),從南投的賓斯博干(Pinsbkan)經過南湖大山(B’bu Bayu)進入南澳山區,經歷數十年的混居及因耕地不足的後續遷徙,最終才建立其部落;之後又有賽德克族(Sedek)的道澤群(Tosa)前來同住,流興部落就此產生。

流興位於一處背山面海之向陽坡,海拔約1000公尺。Ryohen為山蘇之意,為當地盛產,這也顯示其氣候潮濕多雨、土質肥沃、物產豐富。我的先人順應地勢,以人工開挖方式整地,建立階梯式的生活空間,並就地取材建成整齊的石砌地基;為順應氣候,則發展出以石板為頂,冬暖夏涼之半穴屋結構。

流興在日治時代是重要交通中樞,也是南澳山區的行政中心之一,除了各部落皆有的駐在所,還設有上級長官所居住的招待所、養蠶所、交易所,其中交易所更是周遭各部落的主要中繼站,顯示流興的重要性。



遷居山下,胼手胝足巨大工程

日治時代,日人曾多次誘勸流興社遷至山下,但僅在日治初期有部分居民遷於今日的大同鄉;大部分流興人認為山下疾病多,況且流興環境優美、空間好、食物新鮮,因此缺乏搬遷的意願。

到了戰後,其他部落接二連三遷至山下,流興人無論是拜訪親朋好友或日常採買,變得越來越不方便;加上國民政府為便於管理,給予保留地的承諾,因此流興才決定遷村至當時還叫做鹿皮(Ropwe)的金岳。民國42年起,陸陸續續有流興人搬下山,先至南澳或澳花居住;直到民國47年才全部搬至金岳,而原本散居在鄰近地區的其他族人,也漸漸遷徙過來。

流興人的搬遷,過程全以徒步進行,年輕人帶著男女老少,用Kalan(泰雅傳統背籃)將所有家當陸續搬遷下來。囤積在穀倉的農作物量較多、較難一次搬運,有些甚至花費了三年時間才完全搬遷,實為一大工程。在搬遷之前,部落壯丁還先至金岳開墾,耕作近一年,直到可收成時期,才帶老弱婦孺下山,以確保新部落的生活能正常運作。

一開始,流興人在現今部落的上方平台,搭起簡易的工寮居住。後來國民政府將金岳部落的土地重新規畫,分成同樣大小的格子狀,讓家戶進行抽籤,分配其位置,這使得各家族被打散。流興人用傳統的開墾方式,以鋤頭挖地、整地,在互相幫忙下蓋起一棟棟木頭房,漸漸將金岳部落建立起來,而流興也就此廢社。

【完整內容請見《人籟論辨月刊》2012年第94期6月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