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狂買洋貨 國造政策喊假的?

去年十月二十一日,立法院備詢台上,國防部長嚴明小心翼翼的回答以下問題:「台灣跟中國是甚麼關係?」

他回答:「軍事部分是敵對關係」。

平時在國防及外交委員會裡,立委蕭美琴問政犀利;面對「國防自主」推動議題,卻一臉無奈地說:「我們沒剩下多少選擇的空間」。

國軍規模小 對外軍購居弱勢

國防及外交委員蕭美琴問政犀利,面對「國防自主」推動議題,卻一臉無奈地說:「我們沒剩下多少選擇的空間」。

同理:買東西時,若只剩一家商店,也容易買到較貴的商品。媒體報導,希臘先前向美國訂購十二架阿帕契直升機,包含所有武器系統、人員訓練跟維修,平均一架五千六百萬美元,而台灣卻花了七千萬美元,整整比其他國家多出一千四百萬美元。
軍事專家賴岳謙表示,阿帕契買貴,點出台灣較法、英國更糟的困境。因為台灣建軍時,既沒辦法與他國合作「共同生產」,也不可能「自行生產、外銷」,加上市場規模小,只能選擇向國外採購。

國防自主推動困難有何限制?他進一步解釋,即便像德、法、英、日等中型國家要全面自製武器,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必須向外採購。「目前全球只剩兩、三個國家的軍隊規模,有國防自主的成立條件,」像是美國具一三○萬人的軍隊規模,或是中國二五○萬士兵,才有經濟效益、生產條件。

自造可行? 專家:「特定武器能」

而國軍今年軍隊規模僅二一.五萬人,「基本上,對軍隊規模小的國家而言,國防自主不符合經濟成本效益。」賴岳謙說,最後只剩外銷、聯合共同生產兩條路。

不過,國軍既無自行生產條件,也無法聯合製造,更遑論外銷。「因此台灣對美國採購是必要的;不過,國軍能夠選擇特定戰略性武器,搭配不對稱、關鍵性的軍種與兵種,走向自製」。

「雖然國內有自造的能量,」蕭美琴說,但未來五到十年,國防部還需花費新台幣五千億元對美軍購,國造武器預算卻只編八百億元。

砸錢買洋貨 國軍遭牽著鼻子走

攤開「國防部武器自製與外購預算」報告,可發現國防部的武器裝備採購,目前只有四分之一為國內製造;若以今年「軍事投資」預算總金額來說,其中也只有一、兩百億屬於國內採購,而六成以上都向美國買。

「這出現兩個問題,」蕭美琴解釋,我們需要的武器,目前因為大陸打壓,使得其他國家不敢賣給我們,唯剩美國願意賣武器給台灣。

接下來,美國成為賣方市場,價格便由它定。不像以前,國軍還能去買法國幻象戰機、荷蘭潛艦,有比價餘地;現在我們只能向美國買軍武,當然沒剩多少議價空間,長期之下,更造成國防軍力不夠健全。

所以提高國防自主的比例很重要,即使沒有最新、最頂尖武器的製造能力,但我們跟美國有「工業合作計畫」;只要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的採購,至少要有四成回饋給台灣企業,把經濟效益留在國內。

工業局阻礙國防自主?

「但主管機關在工業局,我看不出它拿了這四成有何成效?」蕭美琴繼續說,工業局在工業合作額度方面的答覆,讓我們不甚滿意。我們一直在跟經濟部要資料,但回覆沒有具體內容,只要他們不講,就讓眾人懷疑,政府是不是沒善用工業合作的計畫,「這影響整個國防工業應有的回饋,與技術轉移進展」。

「任何技術都要持續發展,其中最大誘因就是經濟獲利,」賴岳謙也批評,國防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須轉移到民間,成為民生科技產品,獲得利潤,再回饋給國防科技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但工業局跟國防技術沒有鏈結機制,使一堆教授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閣;換言之,產、學跟政府機關間斷了連繫,造成國內資訊產業成熟,卻對國防科技毫無貢獻。

近十年,國防部每年對外採購預算,至少維持新台幣五百億元水準,預算能量實屬穩定,但如國防部在《國防報告書》寫道:「中共兵力大幅提升、東北亞與南海主權爭議變化、非傳統安全因素惡化……」面對變化莫測的外在威脅,國防自主之路通向何方?蕭美琴說:「最大的障礙,是領導者的意志」!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