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之後 與花木為伴

佛說:「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

殯葬追思,是現代人表達緬懷的一種方式,隨著人口愈來愈多,可用的土地愈來愈少,綠色殯葬成為一種趨勢,也形成一處美麗的景觀。

本期《卓越雜誌》將帶您探究,一首首美麗的生命樂章,最後是如何化作滋護花樹的春泥。

民國九十一年通過《殯葬管理條例》後,政府提出「環保自然葬」觀念,並從九十二年起,在各縣市積極推動自然葬作法,包括墓地更新、獎勵公墓設置樹灑葬區,再加上宣導海葬、樹葬及骨灰植存觀念,就是要還給子孫一個乾淨的環境空間。

民國92年起,內政部首先推廣海葬,是最環保且節省土地方式,今年雙北、桃園北部地區將舉辦四場聯合海祭。(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提供)

「為表孝心,過去多數人身後事採厚葬、辦得風光,」台北市殯葬管理處長吳坤宏說:「簡約的身後事,可以減少很多社會資源,畢竟現在自然資源有限、人口又大幅膨脹」。
目前,全台共有二十二處地方自辦、或內政部補助成立的「綠葬公墓」,其中,最新葬法「花葬」已實施十年。

「花葬可能由各地區特色延伸而來,」民政司副司長黃正雄說道。正當本刊開始追尋花葬由來之際,卻發現相關條例內容中,並未載明花葬一詞,因此許多人還是不了解它從何而來。究竟「長眠浪漫花海」的背後,是否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待人們挖掘?

隨花飛天涯 新店四十份最早實施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淨土掩風流……」文學鉅作《紅樓夢》中,有林黛玉為自身多舛命運,葬花寫詞。可是,如此多愁善感的文學意象,恐怕不是各地方政府在推廣環保葬時,願意採納的「亮點」。

攤開內政部資料可以發現,全台已規劃花葬區的地方有陽明山、花蓮鳳林、新店四十份,而我們一一造訪各地,開始追尋緣由。

「台北的花葬區,就位於去年十月底啟用的臻善園,」台北市殯葬管理處長吳坤宏說,「靈感來自陽明山上的特色,希望用地區內的豐富花種吸引民眾目光,並使人們願意走進環境優美的空間,將這裡作為永遠的住所」。

不過二○一二年時,花蓮鳳林鎮公所就已將第一公墓旁的空地規劃為「樹植葬」園區,並提供有花葬空間。另外,據內政部資料,新店四十份公墓更早在十年前,就設有花葬專區,是最早實施花卉葬法的地方。

但是,截至今年三月,四十份公墓的花葬使用人數僅有二十六位,除了台北陽明山為使用率最高地區外,其他縣市花葬使用率超過二位數的,寥寥可數。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鳳林鎮公所秘書徐誌謙放下手中茶杯後笑說:「真的有許多鳳林居民如此認為,所以花葬部分,我們的使用人數仍然為零。而大樹有『餘蔭後人』的象徵,樹葬的接受度也因此較高」。

新店區公所表示,因山區風勢強勁,許多花草不是被吹毀,就是枯萎,想種植出一大片花海,其實很困難。鳳林公墓管理人陳耀虔也表示,找到一年四季都會開花的植物,是必須突破的一大障礙。

寵物身後事也環保

古有諺語:「死狗吊樹頭,死貓放水流」,自推動「人」的樹灑葬後,也常有民眾向殯葬業者詢問寵物的樹灑葬後事。

二○○八年,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在「詠愛園」樹葬區旁,規劃出全國首座寵物灑葬區「祕密花園」,用五彩風車、向日葵、小狗等藝術飾品布置,讓寵物小天使們也有家的感覺。

宜蘭縣員山福園公墓在二○一三年初,規劃出占地三百坪的寵物花灑葬區、植存區。依農委會調查報告推估,該縣每年約有一千八百隻寵物貓犬往生,這麼多的寵物生命若沒有一個適切地處理方式,不僅對環境造成衝擊,亦不是一個先進國家的作法。

「飼主可將寵物骨灰埋在花葬區土裡,親手種植樹蘭追思,三年後可置於盆栽帶回家照顧,象徵寵物仍陪伴在身旁,也實現輪葬的環保概念。」員山福園所長李宏智說道。

其實,樹海花葬,都是一種解決環保與土地問題之公共政策,下幾篇故事,將揭示動物、人等各種生命間,如何透過「簡葬」,找到將傷痛放下的幸福。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