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末期症候群

前總統陳水扁卸任前,民調跌至一八%,總統馬英九任期剩下兩年,民調也跌至兩成以下,他們雖屬綠藍不同政黨,卻落至相同下場,由政治明星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罵。韓國歷屆總統下場悲慘,台灣總統末期是不是也出現了低民意及亂政的宿命?

(本刊資料室)

本刊歸納了從李登輝、陳水扁及馬英九三屆總統,在執政末期被批評的三大弊害:一是小圈子治國,二是向深色選民取暖,三政策失當、死不認錯;並且分析二○一六總統大選的可能候選人,是不是也患有此類前兆……。
馬英九執政滿六年,民意支持度一直處於二成以下,各方的批評不絕於耳,無能、用人小圈圈、政策離民眾太遠、故步自封等等,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六年前,陳水扁執政時,這些用詞同樣出現在他身上。

為何連續兩位總統都淪落到此呢?台灣總統末期症候群到底有哪些病兆?

病症一:用人範圍狹窄 小圈子治國

二○○○年之前,李登輝承繼了蔣經國台灣民主化的政策,接連與在野黨合作,推動了廢除國大、總統直接民選的政策,李登輝用其高超的統治手法,整合黨內派系鬥爭及朝野的歧見,一時之間,李登輝被喻為台灣的「民主先生」,聲望威震海內外,在第一次的台灣民選總統,以超高票獲勝,成為第一位民選總統。

但在其執政末期,卻也陷入困境,政經方面都出現了困局,李登輝被指重用蘇志誠及劉泰英,不只壟斷所有治國意見,也使國民黨黨產介入企業經營權的非法傳聞甚囂塵上,更讓此時的國民黨充滿了腐敗的標籤,抹殺李登輝前期的治績。

當時要求清君側的聲浪很大,都是針對蘇志誠和劉泰英而來,只是這一切,都是幕僚的錯?一位老李時代的幕僚透露,其實真正決定的是李本人,幕僚有意見也無法接受,尤其蘇志誠只是聽命而己,李登輝卸任後,兩人即分道揚鑣。

蘇志誠後來在公開場合極為低調,跟在任時作風完全不同,有人看到卸任後的蘇志誠就說,完全無法與當時權傾一時的蘇志誠聯想起來。

連宋之爭 幕僚意見大不同

這位幕僚舉一例說,在挑選接班人時,李登輝的幕僚其實都傾向支持前台灣省長宋楚瑜,不支持前副總統連戰,為什麼?「看他們在開會的情況就知道了」。

這位幕僚說,不論是內部會議或者國安會議,宋楚瑜表現出對於國務熟悉度和解決方案,都比連戰好很多,連戰態度或許因為接班問題顯得比較消極。

當連、宋之爭時,李登輝的幕僚大都與李不同,偏向支持宋楚瑜,但李登輝當時因為考量省籍問題,打死不聽幕僚意見,並對宋楚瑜下狠手,導致國民黨分裂,失去政權,民進黨的陳水扁拿下中央執政權,台灣政黨輪替就在這種陰錯陽差情況下啟動了。

李登輝的偏聽導致了政黨輪替,接下來的陳水扁亦是如此。

陳水扁剛上台之際,大舉中間路線旗幟,宣誓就職的四不一沒有,替他牢牢穩固了多數的民意,並啟用了國民黨籍行政院長唐飛。雖然是短命內閣,但唐飛在陳水扁第一任執政期間,至少維持了所謂中間路線,當時很多閣員都是陳水扁不認識的人,經過旁人推薦就大膽任用,很多還是國民黨留下來的人,第一任政績不是最好,但至少沒有成為他連任的致命傷。

直到第二任時,貪腐弊案爆發,紅衫軍占領街頭,民意支持度下跌至最低點,外界也再度興起清君側的說法,把矛頭指向陳水扁的核心幕僚馬永成等人,於是陳水扁也展現砍自己手腳的決心,將馬永成和林錦昌趕出決策核心,但一切情況似乎沒有變好。

殷琪透露扁用人圈子小

陳水扁執政時,號稱最支持陳水扁的企業家殷琪,曾經對美國方面分析政局,直言陳水扁的執政陷入小圈子決策的困境,這在後來的維基解密中,被曝光出來,殷琪為了講出這段話,還要求美國要加密,殷琪也成為維基解密台灣五人特級保護名單之一。

同樣地,到了馬政府時代,馬英九用人也幾乎難逃小圈子的批判,尤其金溥聰每每成為外界的箭靶。

剛開始組成的內閣,外界十分看好,尤其第一任閣揆劉兆玄過去官聲不錯,加上扁政府的腐敗,民眾對馬政府有非常高的期待,希望劉兆玄可以為馬政府開啟新局面,但二○○八年的九月發生八八風災,劉內閣救災不力,出現許多離譜的狀況。

當時行政院祕書長薛香川,風災發生期間適逢父親節,並未駐守辦公室卻到大飯店過節,不顧許多災民的痛苦,遭到砲轟時,竟還打電話到電視現場節目說了一句 「父親節耶」為自己辯護,導致最後辭官下台,馬政府學者治國,根本沒有準備妥當,令人印象深刻。

馬政府學者治國惡評如潮

對於學者治國在馬總統的第一任期,批評還不多,主要是馬政府也沿用了不少馬英九在台北市長時的公務員,沖淡了一些全是學者的印象,但到了第二任期,馬政府幾乎是全面性的運用學者,高學歷、高知識卻不代表有高的治國能力。

尤其這些學者的任命管道,都幾乎找得到馬英九身邊人薦名的脈絡,即使黨部或者政府的發言人,也都被認為是某某人的子弟兵。有人稱陳水扁時代是童子軍治國,馬政府時代則是幼稚園治國,顯見這些幕僚的「嫩」。

而眾人所指的小圈子,當然以現任國安會祕書長金溥聰為目標人物,有些過去馬英九的幕僚在私下聊天時,也都暗示現在除了金之外,其他人都被排除在外,馬政府的圈子越走越小。

政壇人士分析,過去蘇志誠也好,馬永成也好,都是李登輝及陳水扁的幕僚,一切聽命於長官行事,但金溥聰則與馬英九幾乎同齡,為平輩朋友關係,上下屬關係較少,因此比起前兩任總統的幕僚,金顯然是權力最大者,影響總統的決策更為關鍵。

病症二:民調低落 向深色選民取暖

台灣總統執政末期另一重要的特色,就是到了最後一定會向深色選民靠攏,企圖藉著意識型態來鞏固自己的政權,並且在自己飽受外界冷嘲熱諷之際,尋求一些「存活」的理由,以為取暖之用。

李登輝是三位總統之中,結束了台灣威權統治的時期,他那個時代朝大野小,差距很大,自然也不必操作藍綠的選民,不過,他因為反威權、反外省統治,力主台灣總統應由台灣人擔任,堅持由連戰接班,卻因連戰民意支持度低落而敗選,丟失了國民黨政權,讓李登輝在國民黨眼中成為不可原諒的罪人,最後以被逼離開國民黨收場。

台灣民選三位總統中,被認為操作意識型態高手的非陳水扁莫屬。

陳水扁二○○○ 年的五二○就職時,宣布了四不一沒有,不會進行統獨公投、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不改國號、不推兩國論入憲及沒有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的問題,實實在在走一條中間路線的大道,也使陳水扁執政初期得到極高民意支持。

陳水扁脫離四不一沒有

當時陳水扁為了開展兩岸關係,還曾提出類似一中大屋頂的概念,未料中共並沒有買帳,而陳水扁的兩岸關係也始終跌跌撞撞。到了第二任時,就是一個大暴走,接連丟出多次的公投綁大選,還曾大談一邊一國,使他的兩岸政策受到極大挑戰,更影響了台美之間的互信,當時積極支持陳水扁的美國總統小布希也傳出最後以髒話辱罵陳水扁,扁政府成為麻煩製造者。

在陳水扁自砍手腳之後,仍然無法拉抬民意支持度,加上紅衫軍上街要求他下台的聲浪越來越大,於是他在第二任期末期大大地向深綠色選民靠攏,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任用意識型態鮮明的教育部長杜正勝。

杜正勝充滿獨派色彩的言論,讓扁政府執政的民調持續低迷,最終就重蹈李登輝的覆轍,連累整個民進黨,丟掉政權,台灣再次政黨輪替,當時有人預測,民進黨將趴在地上二十年起不來。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不到四年,民進黨又再度聲勢揚起,二○一二年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與馬英九競選,竟然也只輸近八十萬票,與二○○八年馬英九大贏謝長廷百萬票以上的氣勢大不相同。

民進黨再度崛起,並不是民進黨有什麼驚人之改革,全是靠馬政府執政的不力。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曾有耳語說外省籍人士不可能當選台灣總統,沒想到馬英九還是以超高票之姿當選,而在當選的那一刻,其實台灣省籍問題也不再是個問題。

馬英九操作藍綠斧鑿斑斑

馬英九打破了省籍的問題,卻打不破藍綠的鴻溝。在他任期之內,完全不講究與在野黨溝通,對於尊重少數的在野完全沒有任何舉動,在野黨丟出來的國是會議也好,或是任何會面也好,都不見下文。近日在五二○就職時,還不停地痛罵蔡英文等,被認為又是因為選舉到了,開始操作藍綠。

馬政府任期之內向深藍選民靠攏的代表作,就是今年五月提名的考試委員和監察委員名單,過去不管綠營如何杯葛,總是會提名幾位當成樣板或者花瓶點綴一下,但是今年則一切都免了,連演一下全民大總統的戲都懶得演,台灣藍綠的鴻溝勢必越走越深,無法彌補。

病症三:政策失當 死不認錯

台灣三位民選總統到了執政末期,都有一些錯誤的政策,例如李登輝連續幾次的修憲動作,除了延長自己總統的任期及擴張行政院長任命權之外,對台灣的憲政運作完全沒有好處,反而越走越窄,讓台灣的憲政體制走進死胡同。

一個沒有權卻有責任的行政院長,夾在總統與國會之間,左右為難,最後只得為總統揹黑鍋,而且因為修憲太多次惹出民怨,最後搞到修憲門檻太高,根本動不了,台灣形同凍結修憲,政治僵局也因此毫無解套可能性。

扁政府則除了兩岸政策搖擺不定外,其最大的污點是二次金改,一次金改改善了台灣金融企業的體質,打銷許多銀行的呆帳,算是大功一件。即使二次金改用於合併過多的銀行,提升競爭力也是用意良善,無奈卻讓扁家人利用這項政策圖利自己,成為扁家及扁政府抹不掉的陰霾。

一位扁朝時代的前立委透露,他有一位朋友在前往官邸捐款後兩小時內,就接到前總統夫人吳淑珍電話,表示捐款數與實際金額相差了數千元,並在隔天打電話要求補足,讓這位長期支持民進黨的金主,一氣之下不再捐款給扁家,扁家人對於捐款者視為理所當然,由此可見,也是為何扁案發生之後,扁家人還不願意誠懇道歉的理由。

扁、馬政策大失民心

至於現在馬政府大失民心的政策,則是多如牛毛,例如美牛進口問題、十二年國教,油電雙漲等,尤其在二○一二年競選連任之後,還不到就職日期即立刻推出了美牛及油電雙張的政策,更讓民怨四起,以至馬政府的民調支持率甚至低到了九%,跌破雙位數。

最糟糕的是,往往正在實施的政策,已經引起各方的反彈,但政府卻依然故我,毫不退讓,甚至還出言諷刺。例如十二年國教已經出現執行問題,但馬英九發言仍然只是照顧教育部官員的心情,完全沒有顧慮老百姓面對執行不當的抱怨。

再如馬政府任內發動最大的政爭事件就是馬王之爭,即使在黨內及外界反應不佳的情況下,馬英九還是堅持下去,只會戴著鋼盔向前衝,沒有任何協調及施政的技巧,在在都顯示,如何扮演一位在上位者的高度,是馬政府極需調整的課題。

一位曾是馬政府官員表示,「這就是馬總統的個性,以前沒有改,往後也不會改變了」。

末期總統症候群還會重演?

台灣民主走過坎坷的一段路,老百姓好不容易盼到自己做主選總統,但是一連三位總統,原本都是高人氣的明星,卻為何經不起執政的考驗,到了執政末期簡直是「走精」到了極點,表現離譜到連當年投票的人,都不敢相信是自己選出來的總統。到底是台灣民主制度出了問題?還是我們自己老百姓選人的標準出了問題?

這次台北市長兩位政治素人的高聲望,反應了選民對過去傳統型政治人物的失望,也可能是選民對於自己投票行為的反省,但如今高人氣的政治素人明星是不是在當選之後,又成為千夫所指的首長?如果這是台灣民主政治的常態循環,又該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宿命?這是二千三百萬人最嚴肅的課題!

總統末期症候群有解嗎?

台灣總統出現末期症候群,執政末期都出現一些亂象,很多人歸因於政治文化、選民因素等,其實其他國家,也都有所謂的第二任期魔咒。第二任期的確存在困難點,尤其台灣憲政體制是少見的傾向總統的雙首長制,更加深了運作困難度,修改憲政體制未必能完全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解決權責相符的邏輯問題。

台灣在前總統李登輝修憲之前,是傾向行政院長的雙首長制,修憲之後取消了立法院對行政院長的同意權,於是總統可以不顧及國會多數黨的意見,提名自己中意的人選。

這對國民黨長久執政的現象,當然沒有什麼衝擊,但是沒有想到二○○○年政黨輪替之後,中央執政權由民進黨拿走,如果依未修憲之前,民進黨籍總統大概只能管國安、外交,是十足的虛位元首,行政院長部分應該全部交給多數黨的國民黨。

但在激烈選戰中爭戰而出的總統當選人,怎可能放棄權力呢?於是總統和國會之間沒有對等責任和監督機制,夾在中間的行政院長怎麼看都像小媳婦一樣,成為夾心餅乾,既無權又要負責。

事實上,雙首長制國家,在世界上非常少,而且是需要靠高超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人物的胸懷才能達成的,而實行最好的是法國。根據十多年前的民意調查,法國人對這項制度還是十分滿意的,但法國雙首長制的左右共治,是靠很多政治人物的自制而來。

一九八六年法國左派密特朗當選總統,但國會多數黨卻由右派拿走,密特朗尊重國會多數,提名了右派的總理,並且不管行政部門事務,這種時候出現了政府和總統來自分屬左翼和右翼兩個不同陣營的情況,被稱為左右共治。

這種願意尊重憲法精神的政治人物,試問台灣有幾人?幾位總統都變成權力無限大的總統,無視於國會運作,陳水扁出身立委,還略懂立法院運作的潛規則,但馬英九所相信的幕僚們,並沒有立法院的背景,對立院運作一來無知,二來也不需面對,難怪會離民意越來越遠。

不管內閣制也好,總統制也好,台灣需要一個權責相符、具有邏輯性運作的體制,來稍稍改變台灣政治的起點。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