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基期待提高寶島農產品附加價值

輔導休耕農地出租 活絡農產業發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今(102)年1月起啟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中程(102~105年)計畫」(以下簡稱休耕活化地政策)。農委會期待該計畫能夠將台灣農業注入活力,提升農業價值,並提供就業機會。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休耕活化地政策一直是他上任1年多來,最重要的改革重點。屏東潮州出身的他,想起小時候家裡務農的景像,直說台灣是個寶島,有許多優質的農產品可以好好的發揚、外銷,希望台灣農業能夠更有活力,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
目前全球氣候變遷使得國際糧食供應不穩定,糧食供應緊絀,穀物價格變動大,台灣農地因為台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實施休耕制度,執行近28年來,至今竟有20萬公頃的農地休耕,而這些休耕地因缺乏土地利用,出現雜草叢生、病蟲滋生以及老鼠危害等情況,政府每年必須編列新台幣100億元的經費維護。

因此,陳保基提出休耕活化地政策,希望擴大經營規模,提高糧食自給率,並增加農業產值,讓整體農業勞動結構年輕化,預計到了2016年,應該可以活化農地4.5萬公頃,提高糧食自給率1.4%,達到34.9%,並創造10萬人就業機會,增加總體農業產值達88億元,並活絡周邊生產、運輸等事業發展。

陳保基期待恢復產業活力,農地就能再活起來。(本刊資料室)


完善配套措施 維護農民權益

農委會從連續兩個期作都休耕的5萬公頃農地著手,鼓勵這16萬戶地主復耕,或是將土地釋出給新農承租耕作,維持地力。復耕則期待著重於能提高農業產值的作物,包括進口替代作物、外銷潛力作物,有機作物,以及地區特產,並整合各單位提供農友技術輔導。

這些活化的農地未來仍可以辦理一個期作的休耕,並依照現行規定領取休耕給付;另一個期作則可以自行種植飼料玉米和大豆,每公頃領取契作補貼新台幣4.5萬元。農委會認為,活化後,補助加上農產品售出的金額,農民的收益絕對可以高於現行休耕的實質所得。

至於無力或不願復耕的地主,農委會將優先輔導,透過農地銀行媒合出租,並配合「小地主大佃農」引進年輕專業農民或農民團體承租,擴大經營規模,資深農友將農地出租後,有租金收入,並可領取老農年金與離農獎勵,安享退休生活。

雖然休耕改補助一期,但也有例外,耕種困難區如地層下陷、浸在水中等無法耕種地區,還是可以領二期休耕補助,每公頃3萬4,000元。

傳統農業注入年輕創意

有了生產力,產業恢復,農地就能再活起來,陳保基表示,鼓勵年輕人回鄉下,不但能使連續休耕的農地恢復耕作,更能由年輕人帶回的創意,建構出新的農產業價值鍊。他強調,大家要跳脫農業土地只耕種的觀念,譬如發展精緻蘭花產業,帶動的不只是蘭花,周邊的花器、蘭花生技產品或儲藏、運輸等,都是能一起活絡的。

「休耕活化地政策,地方特產很重要!」他說,台灣有很好的農業技術,只用在2,300萬人的身上太浪費,市場應放在全世界。舉例來說,台灣茶具外銷潛力,活化休耕地計畫日前也將茶葉納入「地方特產」,要讓原本種茶的桃竹苗、南投等休耕地,不種水稻改種茶葉,收益比休耕、種稻還好。

利用台灣農業優勢,配合青年創意及台灣特色,便能創造不同於以往的產能,製造出更大價值,陳保基期待,在很近的未來,台灣農產品會以高品質、台灣特色的形象站上國際舞台,讓台灣農業重新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