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希望在青年身上

不要再說年輕人如草莓般易碎;也不要再說年輕人如媽寶般易哭。

其實,有一群返鄉務農的青年,憑藉汗水換來豐碩果實,台灣的農村也因他們而質變。

青年返鄉始自2006年政府所展開的「新農業運動」漂鳥計畫,這些陸續投入農業生產的年輕人成為台灣的第一批「留鳥」;2013年,農委會又推出青年返鄉的各項措施,去年底更加碼執行「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期許更多人加入務農行列。



齊力打拚 為台灣土地鍍金

近11年來,數千名的青年進入農村,逐漸翻轉老舊的社區。

為了解這群隱身鄉鎮的青年農夫到底帶給家鄉什麼改變?《遠見雜誌》從全國共評選出「50位黃金青農」。

經記者實地走訪後,意外發現有不少青農的轉折人生,竟起因於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

莫拉克堪稱是台灣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患,又稱「八八水災」,損失規模超過1959年的「八七水災」。強風豪雨將諸多農田、茶園、魚塭、牧場摧毀殆盡,尤以高屏、雲義南、南投、台東一帶為劇。

看著殘破的家園,原本在外奮鬥的農村子弟,即便有人事業有成,仍毅然決然捨棄一切,回老家捲起袖子,協助父母收拾善後。

沒想到這群迫於現實而「不得不」返鄉的青年,竟為農村帶來復甦契機。他們的平均教育程度遠高於父執輩,懂得善用資源、引進技術及機具設備,降低進入門檻、也緩解人力不足的困境。

最重要的是,每位青農都想改變「傳統多層銷售通路」的現況。過去生產者毫無討價還價能力,導致第一線農民未必能得到合理報酬。為扭轉此劣勢,青農有志一同走向品牌之路。

而型塑品牌的第一步,勢必要生產令消費者安心的食品,於是「安全農業」的觀念植入青農,成為DNA一部分。在這群年輕人的帶動下,假以時日,台灣民眾可望漸漸遠離「黑心食品」的夢魘。

由於青農的農產品普遍贏得消費者認同,多能擁有「鍍金」般的身價,《遠見》因此稱他們為「黃金」青農。雖然多數青農不張揚、也不願意透露所得,不過從全家和樂融融、忙碌的出貨現場,答案已昭然若揭。

確實,這幾年的農村已造就出「百萬年薪很平常、千萬年薪不是夢」的景象,務農10年相當於上班30年所得也是事實。

不過,這些亮麗的成績背後,卻是外界看不到的辛勤付出。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別人還在睡覺時,青農得起個大早上工;當颳颱風下大雨時,大家都往屋裡躲,青農得往外衝,搶救作物;當別人可以輕鬆週休二日時,青農得校長兼撞鐘,繼續打拚。

他們也同時面臨著缺錢、缺地、缺工等困境。

當我們一方面欣慰年輕人投入農業生產,看到台灣農村的希望時;一方面也要提醒有志於此的青年,務農是條不歸路,唯有堅強意志並持之以恆,才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黃金青農。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新農業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新農業特刊:https://goo.gl/893Q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