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學 跟你想的不一樣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71項指標,提供學生和家長做為選系填志願的參考,並祭出了註冊率不到六成,就得被輔導的退場機制,觸動了各大院校的敏感神經,甚至被視為大學存廢的生死符。

危機就是轉機,為了要救亡圖存,台灣高教掀起了一波波的改革風,也逐一勾勒出樣貌截然不同的未來大學。

身為未來大學生的你,絕不能再用父執輩的舊思惟想像你的大學生涯,《遠見》有深入的解析。

2018年大學學測成績已在2月底陸續寄出,每年此時,總有成千上萬的高三學生拿著成績單,對照大學指南上150多所學校,2000多個科系,細細地忖度未來。

在這個變幻多端的世代,世界局勢在變、國家政策在變、產業環境在變,導致學校隨時會退場、系所隨時會更名、課程隨時會調整,揣測著大學的未來樣貌,誰也料不準,到底選到地雷還是潛力股?

儘管許多人深知「計劃趕不上變化」,懷著且戰且走的想法,先讀了再說,但等到真正進入校園之後,才發覺自己就讀的並非「真命天子」,使得四年的大學生涯都被徬徨懊悔的心情占據,在轉系或轉學的日子中度過……。

當大家都意識到大學教育與社會發展脫節時,對教育改革的呼聲也絡繹不絕。我們常說,現在是考上大學,全家人高興;讀完大學,全家人為找出路而發愁。那麼,台灣的高教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迎戰少子危機 台灣高教力拚差異化

首先是少子化造成低註冊率的問題。

日前在私校退場論壇上,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李天就感嘆地說,台灣當年引以為傲的高等教育現在被踐踏得很厲害,連新南向國家的媒體都警告該國學生別踩到台灣的「地雷大學」。

這並非危言聳聽。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表示,少子化衝擊下,每年約減少一萬名大專生,到117年只剩15萬8千多人,跟105年的25萬人差了10萬之數。

前中山大學教務長、現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更直指:「少子化的衝擊還沒開始!」因為據推估,2022年台灣大一新生將首度跌破20萬人,2023年前甚至會減少20到40所大學。

強制公布辦學指標 促學校改革

因此,行政院在日前就通過「私校轉型退場條例草案」,教育部將強制各大學公布71項辦學指標。教育部指出,未來將公布各校系所學生數、境外生數、休退學各因素、教師教學負擔、學校提供一年級學生住宿率及助學措施等,以利學生和家長了解學校規模與辦學成效,作為選填志願時參考。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全校新生註冊率」,由於據規定,凡低於六成的,未來可能列入「專案輔導名單」,有退場的危機。

新制一出,立即在高教界引起一陣譁然。例如台灣觀光學院校長劉國成即跳出來喊冤質疑:「學生選校的理由百百種,包括距離遠近、學費多寡、學校名聲等,與學校好壞沒有必然的關係,世界上所有大學的評比也不是看註冊率,而是所謂的retention rate(學生保留率)。」

他解釋,這項數據能顯示出,學校的教育品質優異,學生滿意度就高;學校若不用心辦學,學生自然會離開,這才是觀察學校好壞的指標。

但無論如何,教育部的這項新制,已被視為大學生存保衛戰的「死亡線」,也使得不少莘莘學子擔心自己誤觸「地雷大學」。

目前台灣的大學不僅要面對少子化,還得為錢煩惱。高教司長李彥儀不諱言地說,光是中國的北大、清華,一所大學就有800億台幣的經費。而攤開台灣教育部數據,103學年度,全台公私立大學及學院經費預算是2300多億,中國一所大學,占全台近1/3的經費。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學在拮据的環境下,挑戰接踵而來,最嚴重的就是人才出走問題。

據說去年學測放榜隔天,香港中文大學就祭出全額獎學金搶頂標學生。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痛批,許多私校為了招生,要教授拉學生,「真沒學生就整併科系,讓土木專業教授去教美容美髮。」

大陸重金挖師資 台灣嚴陣以待

甚至有陸媒揭露,大陸福建省計畫2020年內大規模延攬千名台灣優秀教授。十餘年前台大國企系巫和懋、台大經濟系朱家祥、政大金融系霍德明等三名大牌教授,跳槽到北京大學,震撼學術圈,這次福建挖角事件,更讓台灣高教界嚴陣以待。

政府雖對此推出「玉山計畫」止血,計畫加碼公立大學教授每月5000元學術加給,但成效如何仍有待觀望。

不過,或許危機正是轉機,在面臨生死關頭,各大學莫不殫精竭慮地進行革命,重新思考大學的定位、各校的特色、未來的趨勢,再融入台灣的元素,持續漸進地執行改造工程,諸如課程安排、學制設計、學分制度……都起了莫大的化學變化。

許多截然不同的「未來大學」漸漸成形,翻轉著未來學生的大學生活。

台大新任校長管中閔在候選人治校說明會上,以「史丹佛2025」為例指出,在未來大學,知識不應是「套裝知識」,而是「以學習者為主體,重視人本價值,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因應複雜變局的各領域人才。」

有鑑於大學的樣貌、學科分界、學習制度,都是在百年前所設計出來的,面對科技帶來的影響,大學一定要重新改造。

由香港教育學家組成的「Ednovators教育燃新」組織就指出,美國史丹佛大學d.school洞悉到個人化學習的重要性,因此先前由學生、老師和行政人員花了一整年時間激盪出藍圖,於2013年構思出「Stanford 2025」計畫。其中,更祭出了未來大學的四個想像—開放大學、自我調適的教育、Axis Flip翻轉學習,以及目標導向學習四個概念。

想像1 開放大學取代傳統制式大學

首先,史丹佛提出,大學本科教育可擺脫既有的四年制專科學習模式,以學生不同年齡及階段的學習需要為中心。學生在人生中的任何六年時間,不論是18歲還是80歲,都可回到學校,按需要選擇合適的課程。

換句話說,開放式大學,打破高中畢業直接讀四年的傳統大學學制,而讓大學成為開放的學習中心,是一生中隨時需要,就可以回來充電的六年學習基地。

想像2 自我調適教育(Paced Education)

既然沒有年齡限制,所以也就沒有年級的分別,取而代之的是三個學習階段,包括校準(調整),提升(提升),激活(激發)。學生成績不再以選修學科的分數來衡量。他們成績單上列出的,是學生於工作及學習中實際能發揮及應用到的知識、技能與專長。

也就是打破以往直線性、大一到大四的路徑,學校的節奏也不再是以每十週為一學期的單位授課,而是讓每個大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速度和生涯的彈性,自由選擇上課進度。

想像3 翻轉教育軸心(Axis Flip)

有鑑於專業知識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傳統分割專業的規則必須被打破,史丹佛大學將打破科系的界線。因此「史丹佛2025」計畫中就明確指出,希望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能夠自主學習,按著個人的目標,自行選取合適的課程,決定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與深度。

由於沒有既定的畢業時間,也就沒有了舊生成為校友的傳統。所有的學生不論年紀長幼都能夠一起學習,隨時連結分享,互相啟發,並能真正實踐終生學習。

想像4 有意義感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

年輕大學生可隨時走出校門到社會中實踐並檢視他們所學的知識,處於職涯中的人也可按事業發展所需隨時回到校園上課。校園不再是唯一的學習場所,實習與工作的地方,社區、網絡等也是有效的學習空間。也就是未來的大學生將扮演著改變世界的責任。

有趣的是,基於未來教育的想像,史丹佛大學亦宣布,2016年起已經逐步轉變錄取方式、校園運作、課程設計等,率先帶領教育上的革新。

反觀台灣,立法院也將三讀修法,鬆綁國內設立實驗大學,一步步勾勒著未來大學的樣貌。依照目前的初步成效,我們藉此窺見未來大學的幾個重大顛覆。

以學習者為主體 積極培養跨領域人才

顛覆1 打破國際界線

「國際化教育」幾乎已成為這幾年國內大學的熱門趨勢,從國際學生人數快速成長即可看得出來。

綜觀國內各大學推動的國際化教育面向,其中包括「締結海外姊妹校」「推動跨國短期或長期交換生」「攻讀雙聯學位」「學生境外實習」「參加國際研討活動或會議」,以及「招收境外學生」等六大面向。

其中美國羅德島大學與台灣海洋大學就開出兩校合授的「全球供應鏈管理」國際課程。2014年海大與羅德島大學締結姊妹校之後,雙方持續推動異地教學、兩校雙聯學位、共同指導學生及合作五年一貫學碩士、交換學生、海洋政策及科研合作等學術交流合作。

南華大學則在幾年前與美國西來大學、宜蘭佛光大學、澳洲南天大學以及菲律賓光明大學共組全台灣第一個跨國跨洲的高等教育合作機制「佛光山系統大學」,提供學生「一校註冊、五校選課」的跨國教育資源。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表示,這五所大學相互承認學分,還攜手推動2+2雙聯學位,南華的學生只要繳交台灣國內的學費,就可前往美國、澳洲一圓海外求學夢。

顛覆2 打破系際思惟

近年,科技產業跨領域整合趨勢日趨明顯,許多新興產品或服務都需要跨域知識及技術整合,尤其資通訊產業與服務快速發展,科技服務與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因此資通訊跨領域相關人才的需求相當殷切。

為此,中央大學資訊電機學院整合了現有電機、資工及通訊三個學系的師資及資源,成立資訊電機學院不分系學士班,並自2018年開始招生,鼓勵對資訊電機跨領域技術與應用有興趣的同學加入,培育未來產業所需人才。

資電學院學士班的修讀採「院進院出」方式,課程安排方面,學士班學生在四年內,需就電機、資訊、通訊及網路等四項專長領域中,至少擇一領域修習,但減少必修學分,多出一些課程空間,讓學生依其興趣或專題實作所需具備的知識及技術,自主選擇。

顛覆3 打破年限思惟

以往傳統的大學就是四年制,頂多因應特殊系所而出現五年或七年學制。日前教育部擬推動大學夜間部繼續轉型為無修業年限的「開放式大學」,開設符合產業需求的課程,不僅免筆試入學,還可終身隨進隨出、累積學分拿學位,一般大學和技職大學都適用。

「台灣應成為一個完善的學習型社會,」教育部次長姚立德說,國家應有完善的繼續教育制度,讓國人依據產業發展,隨時有管道繼續學習,再進入不同產業發揮長才。

繼續教育隨進隨出,沒有修業年限限制,而且「不用從頭到尾都在同一個學校」,尤其台灣的大學距離近,應讓國人可同時在不同學校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

另外,在台灣已經快要消失的五專,又要復活了!為了培養農林漁牧和工業領域人才,教育部已核准全台九所科大重設五專部,其中不乏有北科大等頂尖科大。

姚立德表示,五專學制彈性,不像高職受限課綱規劃,增設的五專部將培養基礎能力和高階實作能力,從課程設計、人才訓練、實驗設備、實習到工作機會都與產業密切結合。

據了解,北科大也將重啟五專部,設立智慧自動化工程科,預計僅招生30名學生,還提供百萬獎學金,讓說明會場場爆滿。該科系傑出校友,包括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群光副董事長李茂桂等企業家都將親自擔任導師,建立師徒制。

顛覆4 打破校際思惟

大學回饋社會的風潮漸起,政大即提出四項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努力促成學校與在地社區連結成關係更緊密的生命共同體;並在各項專業及社會問題上,擴大全校師生參與規模,展現政大長期落實社會創新的努力成果。

其中政大法學院期待導正法律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貫徹分配正義,由陳樹衡副校長擔任計畫主持人,開設「醫療與法律」「企業與法律」「工程與法律」「性別與法律」與「人文社會科學與法律」等學程,將法治觀念積極導入社會各層面。

顛覆5 打破科技障礙

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學科理論已跟不上時代,尤其面對人工智慧進展,更令人擔心AI人才的短缺。有鑑於此,台灣各大學院校正努力強化學生的軟體資訊能力,想盡辦法要與其共生,迎接新的數位經濟時代。

蘋果執行長庫克曾說:「學習程式語言,比學習英語還來得重要。」迎接AI時代,交通大學工學院、電機學院和資訊學院攜手設立「機器人碩士學位學程」,邀請在機器人、無人載具技術、智能自主系統和生物工程等不同領域的師資,共同培育台灣現代先進的機器人專才。

元智大學更全面要求大一新生學程式,由資工系教授跟各科系老師合作,因應不同科系的需求,結合程式語言發展課程。例如中國語文學系學生也要學會開發App,「重點是讓學生不要害怕科技,理解電腦邏輯,結合文學素養,培養不可取代的能力,」中語系系主任鍾怡雯解釋。

顯然,未來的大學絕對跟現在不一樣。準大學生再也無法用父執輩甚至學長姐的思惟去想像未來即將進入的校園,預先提早揣摩大學樣貌,將有助於讓自己贏在起跑點。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大學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大學特刊:https://goo.gl/cwJL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