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BAT乘著全球化巨浪來襲

二○一五年,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浙江烏鎮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提出了「網絡(路)主權」說法;意思就是說,過去大家認為無國界的網路世界,實際上存在著領土主權與國家法治。
對熟悉中國網路發展的人而言,這個說法並非太特別的觀念。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有兩個網路,一個在中國的「防火長城」外,一個在其內。長城內的網路是可管可控的,長城外的個人與組織不可任意進入自由活動。
這個可管可控的中國互聯網世界,不只管控了意識形態與國安,也培育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網路商務活動。中國不讓Google、亞馬遜、Netflix與臉書等網路巨人長驅直入,卻複製了它們的模式,在中國培植了BAT——百度、阿里巴巴與騰訊。
攝影/柯承惠
當BAT成為網路巨人後,卻開始往外發展。他們擁有雄厚資金可在長城外攻城略地——而這個時候,他們也不再強調習大大的「網路主權」,或者說,他們換了一副習大大在二○一七年達沃斯論壇時的嗓子——抨擊保護主義、擁抱自由貿易、捍衛全球化。
而台灣從一九八○年代中期開始就投入自由化、國際化與全球化潮流,島國難以自外於此大趨勢。台灣在進入自由化、國際化前夕,擔心的是被「西方帝國主義的跨國公司」宰制;而到了本世紀第二個十年,讓台灣緊張的是,來自中國的巨大資本與經濟能量之衝擊。
台灣的電子商務目前正面臨著這種挑戰,BAT已乘著全球化巨浪來到台灣的網路虛擬世界,讓電商平台、電子支付商膽戰心驚。兩岸電商戰爭是場公平的商業競爭嗎?台灣政府的數位經濟戰略是什麼?有能力訂出合理的遊戲規則嗎?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599期〉http://goo.gl/1zwk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