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激戰重塑全球電子業供應鏈,東協獲利?

五月十日美國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總值兩千億美元的商品(家具、手提包、木製品、輪胎等)開始課徵二五%關稅。在中國回敬六百億商品最高二五%的關稅之後,川普(Donald Trump)宣稱美國「很快」會更進一步擴大到對逾三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稅,包括手機與筆電這些台灣在中國投資的主力產業。稅額與項目像漣漪層層擴大,引發媒體上許多正反面的分析。

五月十日前可能已有轉單

有人認為台灣與東南亞都會受惠於轉單效應,特別是那些對美出口比率愈高、美國可以找到進口替代來源、生產者無中國之外產地,以及利潤率愈低無法承受高關稅者,都會是受到衝擊愈強的產業。
承接中國移出的製造業資本上,東南亞國家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優勢。攝影/林瑞慶
美國今年第一季從中國進口金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一三.六%,中國對美出口額則減少一七.六%,這或許顯示在五月十日之前可能已有轉單狀況發生。台商有可能準備把較高位階的生產工序移回台灣,勞力密集部分則轉向東南亞。

事實上,由於中國近年來工資上漲、五險一金、環保標準與技術升級壓力,許多台商早在二○一○年前後就把重心日漸往東南亞部署,或者採取兩地都有生產基地的方式進行調節。

台商對中國投資,不管在絕對數額或占對外投資比率,都呈現下降趨勢。其中,台灣對中投資占對外投資比率,由一○年的八一%下降到一七年的四二%,幾乎腰斬一半。台商顯然對習大大的「中國夢」非常不捧場。

當然,過去二十年來中國建立的龐大供應鏈產能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東南亞國家因為基礎交通、通訊、能源、政府治理能力與人力資本過低等問題,也不見得就能在短時間內接收大量的轉單。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681期〉http://www.new7.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