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遇見工藝時尚 用設計為台灣製造業發聲

如何權衡個人創意與商業,是多數設計師無法迴避的課題,台中由於人事、房租成本低,競爭壓力不比台北大,因此有更多可容納實驗性嘗試的空間。許多年輕設計師選擇在此扎根創業,他們租下市區巷弄裡的民宅,開設一間間概念獨具的文創商店,彼此串聯、互相激勵。

台語以「巷仔內」來形容「內行」,這個詞拿來形容台中的文創產業聚落,真是恰到好處。以國立美術館作為輻輳點,包含西區土庫里與忠信市場、西屯區大容東西街等地,在這些低矮的住宅區裡,雜揉著一間間低調的私廚、藝廊、咖啡館、工作室、雜貨鋪等文創商店,就像一個個微型的藝文平台,除了可以購買他處罕見、風格獨具的商品,還能觀察各家店主人展現創意,依照各自的工作需求發展出的特殊經營方式,偶爾還有機動性的展演、市集活動,每個街廓轉角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用設計為台灣製造業發聲


產業聚落裡的人情串聯
多次策劃影展、市集等活動、「小路映画」負責人黃米露說:「台中人就像《水滸傳》裡的108條好漢,硬頸、不虛華,如果想在台中扎根,講的不是頭銜,而是『人情』。」由於不比台北的高度商業化,台中城在本質上仍依稀保有傳統鄉村的色彩,好比台北文創工作者常是單打獨鬥,但想在台中長久經營下去,更重視緊密交織的人際網絡,除了作為資源與情報的來源,也是促成合作的重要關鍵。
循著「人情」這條「裡脈絡」的線索,我們可以看見這裡的文創產業,以人情穿針引線所自然發展出的聚落紋理。
何惠貞、詹怡鈴兩位曾是台中某家鞋廠的同事,助理的職務為她們累積了製鞋的專業職能,由於負責協調代工客戶、原物料廠商,以及鞋廠開版、針車、大底、成形等四個部門,掌握一雙鞋從零到有的過程。在鞋廠宣告關門以後,於2014年創辦「藍尼手工鞋」,一人投入設計,一人負責行銷,她們重新與製鞋產業的老師傅合作,借師傅的製鞋功夫,共同完成一件商品。經由美術園道商圈總幹事陳韻涵的媒合,與皮件品牌「森下樹」共享五權八街的實體店鋪,成為品項豐富的皮革工坊。
至於「Vingt Six」創辦人張珮,原本僅是出於個人需求,動手製作一款外柔內剛的紗裙造型的側背包,由此因緣際會走上擺攤、趕市集的路,並結識了一批相同領域的年輕設計師,從交換想法、情報,到分租工作室、相約參加海外市集,甚至在2016年年底,與「C+H」創辦人楊淳淳、楊勻涵姊妹,合資開設設計師商品店「女子事務所」。店內販售包含Vingt Six、C+H在內,共10個台灣設計師品牌的商品。雖然張珮說:「國外常見包包、帽子專賣店,但聯合販售較符合台灣人的購物習慣,除了可以吸引客人停留,不同品項但調性相近的商品,可以相互加分。」但在這背後,無不是設計師的情義相挺。

台灣製造業以代工起家,缺少品牌概念,小品牌設計師可從市集中學習品牌經營。


超越「腳型迷思」的製鞋工藝
中部一直是台灣製造業的大本營,在過去為國際品牌代工的鼎盛時期,皮革、紡織、五金工廠四處林立,也為台灣賺取了大量的外匯收入。雖然如今大部分均已外移海外,少數留下來的工廠,依舊生產種類豐富、價格低廉,並且品質兼具的「材料」,除了為文創品牌節省成本,也常激發設計師的創作靈感。此外,工廠內仍掌握了製作技術的老師傅,更是可貴的資產。從設計到製作,讓具有現代美感的設計與傳統工藝接軌,竭力發揚工藝之美,甚至協助年輕人投入傳承工藝技術,從他們所協力生產的一雙鞋、一件衣服上,彷彿也看見了昔日製造業鼎盛時期的光輝。
何惠貞將品牌取名為「藍尼」(Laney),她說:「『藍尼』,就是巷弄的概念。」間接地暗示出這是「內行人」的選擇。不過,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些微型品牌除了量少、具設計美感等特點,最能展現出品牌價值的工藝細節又在哪裡?
在製鞋業十餘年的何惠貞,深諳一雙鞋從選料到製作上的講究。她說,從到皮革廠選料開始,皮革分成剛做出來新鮮皮以及庫存皮兩種,庫存皮潛在發霉風險,因此多優先選擇新鮮皮。再來,取料師傅需要嗅聞氣味,確認沒有過重的霉味,並且用手試抓,感受皮革的油脂含量、含水量,「有些皮革太乾,一捏就碎,即便顏色再漂亮也不能用。」何惠貞補充說明。
另外,一般人並不知道,皮革雖然具有彈性,但卻受限於表皮紋理在牛身上的運動方向,因此具有方向上的限制,量產的皮鞋為了拚速度、省成本,並不會顧及皮料的方向性,因此常會發生鞋子越穿越大、後腳跟甚至會掉出來的情況。手工製鞋則有師傅拉延每一張皮料,率先淘汰彈性不佳,或者深層有疤痕、裂痕,甚至蟲蛀的皮料,再依方向性排裁刀,在這樣的原則下,讓成本大幅提昇,但鞋子的延展性佳,客人也能穿得長久。何惠貞說:「很多人都以為手工鞋就代表了『訂製』,但其實,鞋子延展性好,穿久了就會慢慢變成客人的腳形,沒有坊間所謂亞洲人腳板寬的問題;除非拇指外翻、大小腳、長短腳等特殊情況,才需要特別訂製。」或許也是這樣吹毛求疵的精神,讓每一雙鞋猶如訂製一樣的高規格了。

皮料不比布料,一旦針車下去便無法修改, 細密整齊的滾邊展現出工藝精神。


布料是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台灣紡織業由於為國際品牌代工,品質一向不俗,設計師可以輕鬆接觸到各種布料,還能享有幾乎是國外6~7折的實惠價格。
楊勻涵說:「布料是設計師的靈感來源。設計師依照面料的柔軟度、特性去想像,再融合個人想法,製作成一件作品。」張珮表示:「就是因為看到一塊彩色漸層的布料,才讓我想到可以做皺褶的裙包。」原本是室內設計師的張珮,跨足織品設計,她以對立體空間的敏銳度,在抓取布料的過程中觀察布料的造型變化,將垂墜感的雪紡紗打摺,做出帶有蓬度、立體感的布包。
Vingt Six最具代表性的包款,就是以台灣製的素色密雪紡做成,老家就在紡織業大本營彰化和美的她,只要出國旅行都會到布市考察,兜轉了一大圈,還是覺得自己家鄉的布料最合用。她說:「裙包主要使用柔軟度較高的密雪紡,就算摺到也不容易起皺;並且,因為針數夠高,若是勾到了,只要稍微修剪、拉一拉就可以復原,不會像一般雪紡紗,一勾到就整片裂開。」許多港澳旅客特地到台灣帶貨,她示範包包的收納法,經過摺疊後重新展開,果真不留痕跡。

各家藝文商店在理念、經營模式都不盡相同, 每家都有獨到之處。


從細節看見好設計
楊淳淳、楊勻涵說,姊妹倆都喜歡穿搭,但眼看服飾潮流一波跟著一波,個子嬌小的兩人,仍很難找到合意的服裝。楊淳淳說:「日本的小巷子裡常看見設計師品牌,一般人的穿著也都很有個人風格,但在台灣,想找有設計感的衣服,大多非常昂貴。」兩人從打版開始學習,創立的C+H乘載起兩人的冀望與奇想,風格上主要選用黑、灰、白等強勁顏色,再加入幾何、不規則的剪裁,讓整件服裝產生柔中帶剛的氣質,從正面、側面、背面看起來的造型都不相同,也因為細節較多,也須花上更多的時間與車縫師溝通。
細緻的工藝與設計上的獨特性,決定了設計師品牌的價值。張珮也進一步說明,裙包的皺褶必須仰賴人工一道道去抓出來,若以機器快速壓褶,反而會讓整片布料過於扁平,缺乏蓬鬆感,她也已為這種摺法申請專利。
台灣文創品牌百家爭鳴,參加過國外文創市集的楊勻涵分享:「因為台灣市場小、競爭壓力大,大家都希望做出區隔性,因此較有獨特性。」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盧俊偉則表示:「這些文創小品牌的價值在於展現出的設計能量。」他進一步說明:「創意會在競爭過程中激發出新的創意,最後總是形成最厲害的創意,再競爭、再往前走。」而台中因為地緣優勢,台中市政府亦推動「摘星青年、築夢台中」計畫,活絡城中的文創能量,年輕設計師們互通聲氣,創意正在發生,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