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醫療人才培育典範

早上7時不到,長庚整形外科會議室裡已坐滿準備參加顯微手術研討的醫師們,來自不同國度的研究員們,彼此分享在顯微手術上的經驗與成果。是什麼樣的吸引力能讓世界各地的醫師學員們,不遠千里來到台灣學習,又是透過怎麼樣的方式,讓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大提升,並傳播至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這一切的起點要從我國顯微手術的巨擘──魏福全院士說起。

「我起先沒什麼很大的想法,就是羅慧夫老師叫我去學一些當時還沒有的技術,然後回來照顧我們的病患。」1979年魏福全被當時長庚醫院創院院長羅慧夫派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設醫院進修,在那接觸到顯微重建手術,成為他日後開啟國內顯微手術醫療的濫觴。

藉由門診實際病例的解說,讓顯微手術碩士專班的研究員們深入了解病患的需求,圖為腳趾移植至手指重建個案回診。


站在時代浪頭上
1981年學成歸國的魏福全,秉持著恩師無私助人的理念,日復一日地將所學應用在病人身上。3年後的某一天,羅老師叫他出國去參加一個顯微手術的學術研討會,「那時是我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跟我所景仰的來自新加坡、香港、泰國的前輩們一起發表論文,感覺很開心。」在發表結束後,讓他首次體認到國內顯微手術的技術,並不輸給其他國家。此後,只要一有顯微手術的國際會議,他都會去參加,並發表最新的研究發現,藉以證明台灣的顯微手術技術,不但不輸人,甚至已超越其他國家。
漸漸地,魏福全開始被其他國家的大學或醫學中心邀請去擔任客座教授,「當時在想,我們的顯微手術一開始也是向別人學的,而現在該是換我們思考,怎麼來回饋國際社會了。」羅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持續在他心中發酵,讓這位後來榮獲等同世界顯微重建外科界諾貝爾獎的「龐克獎」(Harry J. Buncke Award)得主,一步步發展出這屬於台灣獨一無二的顯微手術教學體制。
魏福全認為顯微手術能幫助到的,不僅是生命,也是對身體功能、外觀的恢復,而這對於一個人的尊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加上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適時提供了這項手術最好的發展立基,讓病患得以不用額外負擔昂貴的醫療費用就可進行。再者,顯微手術應用的兩個領域,一個是外傷,另一個就是癌症的治療。例如舌癌,切掉一半的舌頭病灶後,如果沒有顯微手術的技術,就無法開刀修復,而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對這癌症的效果不大,花費也更多。
於是,魏福全率領其醫療團隊,經多年的努力,逐漸發展出顯微手術之血管、神經、淋巴、管狀構造……等各個次領域的重建項目,而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地方能有如此完整的顯微醫療技術,同時也締造了許多世界第一的榮耀,包括:研創最多手術技術、擁有最多國際聞名權威醫師、世界最大顯微重建加護病房、單一醫學中心最多病例數,以及最多論文發表……等領先國際的亮點,讓國際專家學者競相前來造訪與進修。
「我覺得目前世界上能夠做顯微手術的人與地方太少,所以我有一個心願,如何讓這樣好的技術,用最有效的方法,擴展至最大。」魏福全認為,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訓練種子教師,再由這些教師,傳承給世界上所有需要的地方,就是「Train the trainers」的概念。於是,魏福全為了闡述其理念,往返奔走於長庚大學與教育部,終於順利在2015年將既有的「臨床顯微重建手術研究員」制度,轉型成結合臨床研究員與碩士學程的「長庚顯微手術國際碩士專班」,像這樣兼具理論、實驗與臨床經驗的碩士學程,在世界上也同樣是創舉。
從顯微重建中心到國際碩士專班的成立,至今已逾37個年頭,培育了來自世界83個國家,150位至少一年期以上的「研究員」,以及近2,000位不同研習時程的「訪問學者」,也因為這些訓練經驗的累積,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教學體制及思維。

來自英國的Anton,在台灣學成歸國後,立刻就被延攬至牛津大學醫學院工作,圖為視訊專訪過程。


來自課堂的驚喜
在這顯微手術的課堂,跟其他大學碩士班上課很不同,一個星期大約有3~4天,早上7時開始就有「晨會」的討論。有醫師學員的研究報告、也有教授的隨堂講解,結束後,資深的主治醫師就會帶著各自的學員,去開刀房或看門診或在實驗室研習,而學習就發生在這些討論與臨床實作當中。提起與學員間的互動,魏福全說到:「有些來自先進國家的研究員,你教他這是怎麼樣的道理,他會舉一反三,你會覺得你教他,其實他也教你。」在互動的實作課程中,教授與學員間時常會有「新發現」的驚喜與感動。
而這些來台學習的研究員,也很驚嘆在這所學習到的知識,是別的地方無法獲得的。有很多的研究方向與題目,更是從師徒互相的腦力激盪中所產生。有位來自以色列的Jhonatan Elia,立志要當這領域裡最好的醫師。在他還沒來台灣前,就常閱讀這裡的醫學專書,也常聽聞以色列顯微手術的前輩,述說在此學習的種種故事,他覺得:「現在終於有機會能來到這裡,就像做夢一樣。」
從醫已17年的他,認為長庚的顯微手術學程是世界上唯一合併臨床研究員與國際碩士學位的地方,「我來這裡不只是學到技術性跟臨床性的東西,也學到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是魏老師一直在強調的。」Jhonatan看到這裡的醫生對待病人的親切與專業,以及指導學員的熱忱,除了讓他想將所學照顧病人外,也希望分享給其他需要學習的醫師們。
此外,當初他過來時,是帶著太太和3個年幼的小孩一起來的,「我很驚訝在台灣,連陌生人也願意幫助別人,這是在我們國家不會發生的事。」他和太太很喜歡台灣的食物,尤其是餃子和裝滿青菜的火鍋。現在他的孩子在讀雙語學校,他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有時候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他覺得要讓人不喜歡台灣真的很難,「我以後回頭看在這裡的時光,一定會是我們生命中的美好回憶。」
另一位來自英國的Charles Anton Fries,在台灣學成歸國後,立刻就被延攬至牛津大學醫學院工作,他憶起當初參加晨會的情形:「第一次參加晨會,介紹我的研究案例,我很緊張也很興奮,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一切都非常值得。」Anton提到魏老師是一位很棒的外科醫生與教授,讓他了解如何在這個領域出類拔萃。他未來將承襲魏老師的精神,把顯微手術的技術傳承下去,也會持續做研究,就像在台灣時所學、所做的一樣。

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員及訪問學者,參加長庚整形外科的晨會研討。(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提供)


教學現場:晨會
Hubert B. Shih在晨會結束後接受專訪,在美國舊金山灣區長大的他,爸媽來自台灣,大學念史丹佛大學的數學系,後來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畢業後在史丹佛擔任6年的住院醫師。由於Hubert想更進一步鑽研顯微手術領域的技術,加上他在史丹佛的指導教授Dung Nguyen與Derrick Wan,以前也是魏老師的學生,所以推薦他來長庚進修。
Hubert提到晨會時所討論的案例,都是很實作經驗的例子。這裡案例的多樣性與豐富度,是在史丹佛比較缺乏的,譬如說口腔癌、上肢或下肢的復原手術……等,還有一些是從腳趾關節移植到手指的手術,全世界沒有幾個主治醫師可以把這種手術做得很成功。
他提到自己之前雖然已在美國學過皮瓣移植手術,但在看過魏老師親身示範與講解後,才發覺自己其實對這手術沒有了解得很透徹。此外,他也很景仰魏老師,能夠把長庚的顯微手術發展到這麼細緻,而且是世界級的程度,真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教學現場:手術房
在另一頭的手術房,來自敘利亞的Nidal Al Deek,以及來自美國的Nicholas Do,正積極參與魏老師手術前的討論。Nidal在接受專訪時說:「對我來說,顯微手術是很重要的技術,因為我的國家正在打戰。」因為戰爭的原因,在Nidal的家鄉,很多基礎建設與醫院都被破壞,醫師們也因為戰爭而離開。所以他希望在顯微手術很領先的台灣學習過後,可以回到母國幫助有需要的人。
Nidal也提到他很欽佩魏老師,對於這樣一位在世界上獲得無數獎項、榮譽和認可的人,還能常保好奇心,並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技能,這樣的精神對年輕一輩來說真是學習的榜樣。此外,他覺得魏老師跟學員間,有一種父子般的關係,不但會試圖與他們公平分工,也很努力去解決文化上的差異,使學員在此能專心學習,而這也是想成為團體領導人的榜樣。
Nicholas則認為:「這裡的顯微手術還分成4個次領域的小組,這在美國都很少看得到。」他認為魏老師很重視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每個月的會議都會鼓勵學員們來做報告。他覺得來到這裡學習,不但符合、甚至已超過了他原本的期望。

來自哥倫比亞的Esteban(右),在實驗室裡接受教授的指導。


教學現場:實驗室
在實驗室的一隅,來自哥倫比亞的Esteban Cardona正專心的在做小鼠異體移植的實驗。Esteban在接受專訪時提及,他想跟這裡的老師們學習如何貼近病患的需求,以及用顯微手術來解決問題。他覺得魏老師不但是一位優秀的教授、外科醫生,也是一位大家想追隨的人。不只是在手術室,你也可以在他身上學習如何做研究和領導團隊。
Esteban的指導老師王燕玲博士說明實驗室方面的基礎研究,「有大鼠、小鼠,或豬,像Esteban的話,是做小鼠的腳移植,以及如何降低排斥反應,來減少免疫試劑的藥。」像這小鼠手術是領先世界其他地方的,因為這種移植需要非常高的技術,不只是縫合0.4mm左右的血管,還需要縫合神經,因此需要更高端的顯微技術訓練。王燕玲補充說:「來這學習的研究員,第一年是在實驗室以動物實驗為主,第二年才是臨床。」而且魏老師有要求,最少要有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發表才能畢業。

長庚整形外科「晨會」的討論,有醫師學員的研究報告,也有教授的隨堂講解。


「隱形」外交冠軍
許多國家的醫學院學生是用學貸的方式來支付昂貴的學費,畢業後還需接受6年的住院醫師訓練。住院醫師期間的薪水不高,通常也無法還清之前的學貸,一直要到當上主治醫師後,薪水才會翻倍的成長。而來長庚學習顯微手術的學員,很多是在住院醫師才剛完成的階段,也就是在他職業生涯中最窮、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再加上如果是全家一起過來的話,經濟壓力更為沉重。
因此,提供他們獎助學金,讓這些國際學員無後顧之憂地專心投入研究是很重要的。而這些國際學員,之後將會是該國顯微醫療領域的教授、部門主任或領導者,也會反過來感念當初資助他的單位。如2017年9月22日在英國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由魏老師的學生所發起的感謝晚宴,邀請了前外交部長、目前是台灣駐英代表林永樂參加,宴會中除感謝魏老師的指導外,還特別感謝台灣外交部所提供的獎助學金。其中一位接受資助的醫師Chris Wallace提到:「如果當時沒有獎助學金,我想我在台灣的那段日子就沒有辦法專心學習,至今我依然覺得非常感激。」
此外,外交部自2011年起補助來自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中東等地區之醫師至長庚接受訓練。這些醫師回到母國後,又陸續訓練了多名其他國家醫師,不但有助提升我國知名度與影響力,對全球各國醫師素質的提升也大有助益。而這些行動更呼應了我國於2016年第69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所宣布之「為響應WHA與Lancet Commission所倡議之Global Surgery,我國願意在未來5年內提供世界各國50名外科種子醫師訓練機會」的承諾。
不同國籍與地域,台灣所訓練出的顯微手術種子,正廣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如之前尼泊爾大地震,長庚就有收來自尼泊爾的學員,讓顯微手術的技術能幫助到在地的傷患。目前,每年更會安排外籍醫師,前往新南向國家舉辦醫學教育研討會或進行手術示範教學等志工活動。「Train the trainers」魏福全的心願正一步一步地落實當中,未來,他希望這學程能取得歐洲醫師訓練機構的認證,再結合與幾個知名大學如牛津大學、倫敦大學等雙聯學位的合作,由碩士班逐漸擴展至博士班,建構起台灣於世界顯微手術的大網絡。
長庚大學副校長陳君侃提及:「長庚大學本身經過10年的努力,全校26個研究所,從原本個位數的外籍生,到目前已佔全校學生的2.75%左右,幾近200位。其中顯微手術專班的學程,每年約有來自世界70~80位的申請者,積極爭取這8~10位名額,可謂競爭激烈。」因為在這裡,他們除了可學習到最完整的顯微手術技術外,還要做研究、發表論文與學習帶領團隊。在他們學成歸國後,不僅可以服務病人,更能透過傳承,將台灣的醫療能量,廣傳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