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化創新 遇見智慧科技女農

熊亞萍、楊佳慈與蘇秀蓮,是女性,是女性的農夫,還是智慧科技女農。熊亞萍運用科技創新農業生產與管理;楊佳慈迎戰氣候變遷對農地帶來的挑戰;蘇秀蓮突破傳統、偏鄉、性別與族群的疆界,開墾友善土地的有機農場,創造了包容性與永續的發展。他們三位正呼應了亞太經合會(以下簡稱APEC)長年推廣的目標:善用性別化創新、掌握包容性機會。

智慧科技女農:熊亞萍、楊佳慈、蘇秀蓮。(由左至右)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統計,東亞和東南亞(不含日本)的農業女性勞動人口約佔49.5%,女農可以成為經濟成長和脫貧的重要動力。然而,以往婦女對農業的貢獻,卻往往被忽視。
為了讓女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成為重要的力量,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處長吳秀貞指出:「APEC 2016年的領袖會議宣言,鼓勵女性進入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簡稱STEM)等領域。2019年APEC更進一步提倡,鼓勵婦女參與智慧科技農業,不僅可以減少農業婦女的勞動負擔,更可以增加農業生產,創造包容性與永續性成長。」
熊亞萍、楊佳慈與蘇秀蓮,這三位挑戰職業性別藩籬,在農業領域發光發熱的科技女農,正是呼應2019年APEC倡議的典範。

熊亞萍將契作的農民當成公司的員工,讓農民願意供應質量穩定的玉米。

✦科技引領的雲林西螺玉米田
身處烈日曝曬、高溫焚身的玉米田中,穿著布鞋、輕裝簡從的鮮綠農業科技(簡稱鮮綠)董事長熊亞萍,卻完全無懼豔陽與紫外線,時而神采奕奕地問候收割的工人,時而在田邊與契作的農民洽談市場收購價格。

農產品商品化、產業化
很難想像,五年前熊亞萍剛創立鮮綠時,穿著套裝與高跟鞋,被封為「田間LV小姐」的她,被農民拒於「田」外。如今,鮮綠旗下有一百多位契作的玉米農,年契作面積超過五百公頃,年產量8億5千支玉米,並且是全台灣最大的食用玉米供應商。
原本在摩根、匯豐擔任理財專員,2013年底匯豐宣布裁撤台灣的資產管理部門,她面臨了中年失業的危機。「我對外說是退休,其實是被layoff(資遣)。」熊亞萍說。
曾試著到柬埔寨管理製鞋工廠,在被迫跨出舒適圈的茫然中,無意之間吃到一支清甜又爆漿的水果玉米,「驚為天人」之餘,她嗅到營運商機。

導入科技企業化管理
雖然先生陳順情的家族是西螺果菜中盤商,熊亞萍卻捨棄傳統果菜市場拍賣的管道,她從創新的角度,切入生產、加工與行銷的生產鏈,將玉米、玉米筍等農產品變成商品。換句話說,她把玉米當成基金的金融商品來經營。
一檔賣得好的長青基金,要篩選、配置、包裝,還要有保本能力與穩定的績效。鮮綠為了直接打進超市等通路,提供穩定、安全的貨源,一開始就申請「產銷履歷」標章,正巧碰上食安風暴,有「食品身分證」的農產品成為各通路的搶手貨,所以讓鮮綠玉米短短二年,就席捲全聯、好市多(Costco)等通路的貨架。
在生產管控這一部份,當清晨即收割、還冒著田間熱的玉米,送到鮮綠時,就以一條龍的加工、機械化的包裝,迅速地將大量新鮮的玉米,送上高級超市的通路。

田間經濟學:把玉米當基金
特別的是,能讓笑她是LV小姐的農民,心甘情願地交出玉米讓她賣,熊亞萍發揮累積了18年從事理專的長才與優勢。
昔日為攏絡資產規模動輒上千萬元的客戶,不時舉辦品酒會、彩妝講習;今日,她發揮女性溫柔親切的特質,將「汗滴禾下土」的農民當成公司的員工,邀請他們來中秋節烤肉與員工旅遊,營造向心力;還為農民做制服,讓農民揪感心之餘,真正打動農民的是以高於一至二成的保證價格收購,讓農民願意供應質量穩定的玉米。
鮮綠也與輔導產業轉型的中衛發展中心合作「農業科技雲」,透過田間裝設氣象站,監測土壤、水質、溼度、酸鹼值、農藥濃度與陽光等條件,透過大數據算出噴藥時間、最佳採收日期,也透過App的管理,提高採收效能、確保用藥安全。
熊亞萍向理專時期的客戶募集資金,花了上億元蓋標準廠房,讓鮮綠處理玉米可以機械化,是將農產品產業化,走向農企業的關鍵。雖有向股東交代獲利的壓力,還肩負了照顧員工生計的社會責任,中年轉業的熊亞萍說:「每天與真誠的農民在一起,真的很開心。」

楊佳慈與學弟張恭豪創立了帝霖公司,將抗病種苗的科研成果商品化、產業化。

✦嘉義中埔種苗溫室對抗氣候變遷
在嘉義中埔鄉的種苗溫室,秋天的涼意完全起不了作用,高達攝氏30多度的悶熱溫室,包得只剩二隻眼睛的帝霖公司執行長楊佳慈,摘老葉、噴藥,隔離病株,一做就是八小時。
由於氣候變遷加劇,使得植物遭受病蟲害的情形愈來愈嚴重,楊佳慈與團隊將香蕉、草莓的種苗打上預防針,讓植物更能抵抗氣候的變異與病蟲害。
帝霖公司的抗病種苗,吸引供貨給好市多、7-11的專業蕉農採購,目前一年銷售量達到12萬株,使用的田區超過100公頃。因應增加的訂單,博士農夫楊佳慈又再斥資上千萬元,在嘉義中埔擴廠。

白手起家,學以致用
2013年中興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畢業的楊佳慈,適逢科技部推出「創新創業激勵計畫」,鼓勵將科研結果商品化、產業化,楊佳慈與中興大學的學弟張恭豪等三人集資300萬元,創立了帝霖公司─興大苗圃,培育「抗病種苗」。
由於中興大學教授黃介辰等學者,進行香蕉黃葉病的田間防治研究行之有年,帝霖透過技術移轉的方式,選出有利菌種作成植物疫苗,在種苗進行無性繁殖時注入疫苗,就好像人出生要打預防針一樣,提升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
帝霖的抗病種苗單株要19元,與單株12元的一般種苗相比,農民第一個反應:「這麼貴。」出身屏東佳冬鄉香蕉世家的業務長張恭豪,先向親戚叔伯推銷。他說,「一旦香蕉遭到黃葉病的侵襲,甚至高達五成的香蕉樹死掉,必須廢園。抗病種苗縱使貴一點,親戚們也願意支持。」有了親情贊助,再加上那一年香蕉一公斤破百元,有賺到錢的農民願意投資,帝霖公司順勢地第一年就賣了五千株種苗。

口碑行銷,專業諮詢
至於抗病種苗的成效如何?楊佳慈誠實地說,市場的反映不一。有一處香蕉園,先前黃葉病的罹患率高達20%,用了抗病種苗後,罹病率降到零;但也有蕉農反映抗病種苗「沒有用」。
由於農民之間口耳相傳是最重要的行銷管道,看得懂植物性狀與病蟲害的她,親自到田間診斷,不分大農、小農,提供用藥防治的諮詢,是肥料用太多造成肥傷,或是田間淹水太嚴重,利用LINE隨時回覆農友的疑問,用心服務,因而建立了口碑,還有遠從金門、澎湖離島的農友來訂購,讓楊佳慈第三年就賺到當時的投資額,並且有信心加碼投資在中埔擴建種苗廠。

蘇秀蓮摘取野生藤心,經過處理後,成為台北餐廳菜單裡的珍饈。

✦花蓮光復邦查有機農場
身高不到150公分的蘇秀蓮,從沒有務農經驗的她,2002年在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部落從頭開始學習務農,希望藉此追求生活的穩定。
她一入門,即從成本高、產量少的有機菜園開始,自行育苗,堅持不用化肥、除草劑,培育豐沃好土,大地也回饋她,從三分地到現今14.9公頃,一年至少可以生產五千公斤的蔬菜、七千多公斤的雜糧與稻米,並且成功將菜蔬供應全聯等超市。

挺住歧視做自己
2001年的桃芝颱風重創山地部落時,總是打零工的蘇秀蓮,在2002年參加教會舉辦的「馬圵共同農場」(馬圵就是重新開墾之意)重新復育被風災破壞的土地,學習耕作。她一邊學有機農法,一邊利用前夫家的一分地,試著種植紅蘿蔔與小白菜,雖然種成功了,但賣不出去,只能自己吃或把菜打掉,收入不穩定。
為了生計,蘇秀蓮參加縣府以工代賑的計畫,到大興村裸露的山坡地去種樹。工作以一期一期計,收入更不穩定。
由於長期處於工作不穩定的不安全感中,極欲追求生活安定的她,下定決心回來全心務農,2004年參加世界展望會為了培訓部落婦女一技之長的計畫,許多學員因為有補助就參加,沒有了補助就賦閒在家。只有蘇秀蓮一路接受培訓,沒有間斷,進一步學習農場管理與有機驗證的申請,接著到鳳林鄉擔任吉拉卡樣農場經理,從做中學。
2009年她回到光復鄉,租了三分地,從種植地瓜葉、南瓜與四季豆開始了邦查有機農場。
一個離了婚的女人回到部落,當地的人當著蘇秀蓮的面數落她:「妳是原住民,又是個女人,不可能獨當一面的啦!女人就是要依附在老公與家族底下。妳種菜還不噴農藥,不可能成功的!」蘇秀蓮當時心裡反彈著:「我要做的事情,不是由你們來決定。」她不畏人言,毅然決然繼續走著有機耕種的路。
燠熱的田間,不斷重覆著勞動與體力的工作,她不以為苦,經常一陣涼風吹來,比吹冷氣還要舒服的田間小確幸,聊慰著她的心。

善用管理知識,訂定栽培計劃
蘇秀蓮不像一般農民跟著搶種市場價格最好的菜蔬,不管彼時高麗菜價飆得多高,她依據不同菜蔬的生長節期,訂定生長與栽培計畫。初秋種植龍葵、野莧、木鱉子葉,11月換成高麗菜、紫背菜與山茼蒿。然而,種苗行不願根據她的需要供應種苗,求人一次、二次,最後她決定「不求人」,自己培育種苗。
但培育種苗的技術談何容易,種苗行也不願傳授know-how,蘇秀蓮土法煉鋼,從失敗中學習,不斷摸索,大約花了三年時間,浪費了許多耗材、種子,才慢慢領悟出育苗的技術與時程。她現今將育苗的SOP系統化,同時公開,供需要的人索取。「因為我走過那段路,歷經許多的失敗,我希望這些免費的資訊,可以幫助跟我一樣不是很有錢的人。」蘇秀蓮說。
一開始通路有限,她勤跑有機市集、有機農產品展,因而接到重視食安健康的基金會訂購,從三斤的蔬菜箱,成長至每週有一百多斤的訂單,成為穩定的客源之一。
也因為按著栽培計畫育苗、耕種,供貨穩定,加上有機認證的加持,隨著全聯超市推出小農直送計畫,邦查農場從三家爭取至20家全聯超市的訂單。

有機耕耘,生機盎然
由於不用除草劑,農場前兩年蟲害嚴重,收入少是經營有機農場初期必經的困境,蘇秀蓮以堅毅的語氣說著:「坐在地上哭,作物就會活過來嗎?只能快快振作,打掉重種。」
經過多年的復育,現今的邦查農場,踏在鬆軟的農地上,地瓜葉、龍葵等菜蔬中,看得到牧草、牛筋草、香覆子與刺莧,以及小蝸牛、椿象、芽蟲與瓢蟲的多樣性生態。
蘇秀蓮走在堅持有機種植的這條路,不只讓自己有了穩定的營收,隨著超市等通路訂單的增加,也為部落的婦女提供了工作機會,農場裡即聘用了八位二度就業、平均55歲的婦女。「有土地就有工作。」蘇秀蓮的努力正說著「春風能叫大地回春,勤勞可使五穀豐登」的故事。

鮮綠有產銷履歷的農產品,成功打入超市等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