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人工智慧超日趕美!?

中國近年憑藉著大量投資與巨大的數據庫等優勢,在人工智慧研究上,緊追位居第一的美國;在融資方面已經超越美、日,成為世界第一。但其崛起速度之快,似乎也隱藏著一些風險。

近年來,中國政府將中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企業設為國家戰略目標,大力扶持AI產業,投注大量資金,積極拓展人臉辨識技術和AI處理器相關技術。單是在融資方面,中國企業已經超越美國與日本。人工智慧儼然成為各國競爭之地,國際輿論開始關注是否蘋果、谷歌、亞馬遜、臉書、微軟等科技巨頭,會被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給超越。

台灣科技部去(2017)年也喊出台灣AI元年,推動人工智慧推動策略,開展產、官、學、研等各方合作,積極招募及培育AI人才。

究竟中國AI產業有何優勢及風險?中國AI產業鏈能否崛起、能否克服障礙成為世界領頭羊?將是近年全球的熱門話題。

中國發展AI的四大優勢

1. 政策優勢:

中國2017年將人工智慧(AI)定為國家戰略目標,成為政府上下各單位極為重視的政策任務。中國國務院2017年7月發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人工智慧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第一步預計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第二步在2025年建成全球價值鏈高端;第三步,也就是最終目標預計到2030年中國AI將超越美國、領先全球,並建成在軍事、政府、醫藥、農業的應用技術,屆時將打造一個價值1,500億美元的產業。

2. 投資優勢:

根據CB Insights調查,全球AI初創企業融資額在2017年達到152億美元,其中中國企業占48%,勝過美國的38%。這是中國在初創融資上首次超越美國,且比中國2016年才占比11.6%有大幅度的成長。這得歸因於中國政府動用傾國之力,以數億美元融資中國AI企業,大力支持發展人臉辨識技術和AI處理器。另外,據新華社報導,2018年兩會通過中國國防預算將增加8.1%至超過1兆人民幣,其中部分預算將投入人工智慧和其他軍事用技術。

3. 數據優勢:

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國內市場大,又有中國政府建立起的龐大數據蒐集系統。這些數據因為由中國政府掌控,所以資料獲取方便、成本低,不像歐美企業有個資保護法之多重限制,使得中國AI在政府領導下得以取得驚人的發展,尤其是中國龐大的「人臉數據庫」。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美國一場人臉識別挑戰賽中,上海的人工智慧初創公司依圖科技(Yitu Tech),因享有龐大人臉數據庫之優勢,相比其他競爭對手只能使用小數據庫,因而成為比賽的黑馬。

4. 技術人才:

從競爭力來看,由中國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的超級電腦「神威‧太湖之光」,是世界上計算力最快超級電腦;由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河二號」排名世界前二;曠視和商湯等中國公司亦在一些技術比賽中勝過美國公司。從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來看,中國也取得一些研究優勢,例如在「深度學習」之相關研究論文數量,在2013就超過了美國。從人才來看,李開復表示中國人才濟濟,而且刻苦耐勞,勤奮努力。

中美比一比

美國《Science》科學雜誌今(2018)年2月8日刊文比較美、中的優勢,發現美國雖然在全球AI各項資源上獨占鰲頭,但中國很顯然緊追在後。在〈中國鉅額投資AI之隱憂〉(原文標題:China’s massive investmen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as an insidious downside)一文中指出,從事AI的人員數量,美國高達85萬人排名世界第一,中國才5萬人排名第七,顯示大多數AI人才仍在美國工作。而且美國科學家在使用國家數據上,有超過半數人員有10年以上經驗,中國則近半數少於5年經驗。其次,在AI專利(2010年至2014年)上,中國有8,410項,美國則擁有15,317項,近乎中國的兩倍。在數據開放程度上,美國排第8,中國則遠遠落後為第93。由此來看,中美差距仍相當大。

然而,在一些項目中,中國緊跟在後。在私人投資AI(2016年)的比例上,美國66%排名第一,中國為17%排名第二,可窺出AI在中國仍由政府壟斷操控。在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AAI)研討會論文筆數上,美國從2012年占41%掉至2017年的34%。中國則從10%提高到23%,排名第二。

道德 vs. 秩序

美、中除了以上各項技術資源上的差異之外,價值觀之差異似乎更令人在意。

知名歌手王力宏2017年年底發行最新專輯,新歌《A.I.愛》試圖以視聽娛樂呈現當前發展人工智慧的矛盾,歌詞反覆詢問:「到底道德放在哪裡?到底道德放在哪裡?」發展AI,不可避免的有科技與人類倫理上的衝突,尤其中國在利用其威權統治優勢快速發展AI產業之時,更令人憂心:「到底把道德放在哪裡?」

中國政府似乎已表明AI應當「為黨服務」,以政權穩定為首要目的。領導小組已經在發展AI路線圖上清楚表示,承認「AI能夠有效提高政府治理及維持社會穩定」。眾所周知,中國政府維穩部門很早就開始利用「新科技」,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端、智慧感應、遙感、衛星定位、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強化中共對社會的控制。

「人臉辨識系統」就是全面控制之始。在中國到肯德基買炸雞,可以用臉部辨識認證結帳;在中國搭飛機,有些登機門用百度的臉部辨識可通過安檢。不僅如此,街上林立的監視鏡頭,都成了社會監控的眼睛。一些科幻電影以及英國知名電視劇《Black Mirror》中所描述人類被機器控制的世界,似乎一步步成真。

然而,歐美、台灣等許多國家,卻不走這條路。歐盟相當重視個人資料保護法,保障個人的隱私權,對於企業和政府獲取個人數據都有重重限制,以避免個人資料被盜取、牟利或不當使用。假設AI能在未來帶來更高效益的便利性、整合性,所有生活機能都被串聯起來,支付、生活、學習、工作都仰賴AI,如果稍有差池或是被駭客利用,有如日本知名動畫電影《夏日大作戰》所描繪的大動亂,所造成的衝擊將不只限於個人,而是將威脅整個社會。

但是,世界網路龍頭企業谷歌(Google)、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等,似乎不太在意中共對於掌制公民資料等道德問題。谷歌因被中共網路審查與駭客攻擊,自2010退出中國市場7年後,Google Cloud首席科學家李飛飛於2017年底宣布在北京成立AI中國中心。蘋果則為了配合中共的《網路安全法》,2017年7月下架數款「翻牆」的VPN軟體,並在今(2018)年宣布將中國境內的iCloud業務轉交由合作夥伴「雲上貴州公司」負責,這代表中共可以輕易取得蘋果用戶的個資,而不受他國政府的限制。臉書更不用說,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為了重返中國市場,積極向中國政府一連串示好,尤其是審查機制方面的「改進」。以上種種無非凸顯中國吸引力之大,得以迫使這些科技巨人願意對原則做出妥協。中國政府也運用此種合作優勢,企圖彌補在某些專業領域及產業鏈上的不足。

各家決戰於AI晶片

在這場AI產業決戰中,關鍵性AI專用晶片的開發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目前全球各廠商都在競相打造AI專用晶片。中國要取得AI市場的優勢,勢必要先開發出適用AI的晶片。未來人類的科技生活,可能將是一台智慧型手機即可操控汽車、家電,或者操控公司、交通系統、醫療系統等。但是當前智慧型產品所內建的傳統晶片,其效能不足以支撐AI系統運作,因此AI專用晶片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AI晶片也將成為蘋果、三星、華為新一代旗艦手機的標準配備。

當前蘋果手機iPhone X內建的A11 Bionic,可謂AI晶片的領先者,是目前最高性能處理晶片,其內部的神經網路處理引擎(neural engine)處理相應神經網路計算之快速,每秒次數可達6,000億次,以便支援手機的臉部辨識系統。

中國AI產業泡沫化風險

中國政府大刀闊斧投注數億資金,AI產業看似一片榮景,但是有評論警告這可能是產業泡沫化的初始徵兆。《人民郵電報》一篇評論文章〈人工智慧產業2018年待解的三大難題〉指出,中國投資暴增將AI市場炒熱,但相對應的項目不夠、人才不夠,場地不夠。

誠如上文所提,中國僅有5萬AI產業人才,美國有85萬人。而且當前中國的AI產品成熟度欠佳,在家電、醫療、金融、自動駕駛等應用上,仍有很大的阻礙,應用也不普及,未來要獲得消費者青睞,可能還需一段時間才能成功。再加上AI開發項目所需資金卻越來越龐大,顯示中共對AI產業之大筆投資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回收利潤。該文作者表示「這種情形與1999年的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非常相似」。如果加上中國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泡沫經濟問題,中國AI產業似乎面臨一定程度的風險。

總括來說,中國AI產業在中國政府主導之下,已成為國家戰略目標,藉著14億人口大數據庫的優勢,以及政府數億金額的融資,躍登全球佼佼者,整體實力上緊追美國之後。在前景一片看好之下,中共對訊息的掌控,尤其是西方科技巨頭與中共合作,侵犯個資的必然趨勢,令各界無比擔憂。未來中國AI產業鏈能否崛起、能否實現其戰略目標,某種程度取決於中國AI晶片專業技術之掌握,以及中國企業能否克服AI產業泡沫化之風險。

【本文選自《看》雜誌第188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88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