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是人口減少亂投醫的做法

藉人口成長率下降甚至變負的環境,努力改善生活環境品質及教育,才是國家發展之道,維持低競爭力產業和學校的生存絶非良策。

行政院5月15日宣布「新經濟移民法」草案規劃重點,包含鬆綁經濟移民及優先留用在台求學的僑外生和工作逾6年以上的外籍人才。

由於多年來出生率偏低,台灣的總人口將在三年後開始下降。對長期習慣於人口成長的台灣經濟和社會,這將到來的新經驗難免會引起一些擔心,有些部門也確會受到衝擊。但人口下降是長期而非忽然來的事,其影響也有好有壞,我們應仔細規劃,積極發揮它的好處、降低它的傷害。可是有些人想到的卻是要藉引進移民使人口恢復較高成長率。這是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不易做到,甚至可能急著亂投醫而做錯的政策。

人口減少的訊號早已出現,台灣的出生率二十多年前即快速下降,若非平均壽命仍在增加,人口早已開始減少。2002年鍾俊文教授曾透過我向陳水扁總統建議要有積極的政策,我當時也提醒政府不要隨便用移民做對策。李遠哲先生也曾指出,人口和人口密度降低對人口太密的台灣也有好處。但16年來我們的觀念和政策仍然進步不多,政府最近擬議的移民政策也很可能不太恰當。

第一個衝擊:經濟成長率下降

由於全國總生產是藉人力、土地、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生產出來,其他因素的成長率不變,人口成長率下降,第一個衝擊就是使經濟成長率下降。由於經濟成長率是最受注意的經濟指標,其下降當然會引起緊張和政治性的批評。但政府和人民應了解,和人民幸福及生產力直接相關的是「每人平均所得」或「每勞工平均生產」及它們的成長率,而不是代表總生產之成長的經濟成長率。

舉例來說,若兩國的平均每人所得相同且經濟成長率同為5%,而兩國人口或勞動力的成長率分別為5%和2%,則前一國每人平均生產的成長率為0%,而後一國有3%,所以後一國生產力及人民福利的提高遠高於前一國。可見一國人口或勞動力之成長率下降時,就不能也不必執著於以前的經濟成長率。民進黨十年政綱一開始也即宣示不以經濟成長率為主要目標。所以政府不必只為追求高經濟成長率而要引進人口,政府應更重視每人生產、所得以及福利的提升。

第二個衝擊:投資和成長衝力的下降

人口和經濟成長率的下降當然也不是沒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也可採取其他對策來解決,而隨便引進人口卻不一定能解決。成長率下降的第二個衝擊是投資和成長衝力的下降。經濟成長有慣性作用,廠商為了增加生產必須買更多設備,家庭為了更多人生活也要蓋更多房舍,所以高成長帶來高投資,而高投資本身也成為另一個需求及經濟成長的來源。

成長率下降因而會使投資減少而進一步壓低成長的動能和衝力,因此低成長的情況有可能使經濟容易陷入停滯(請參閱:陳博志,〈出生率和人口成長率下降的經濟後果〉,《台經月刊》,2014年9月)。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人口成長率的起伏是全球經濟起伏的主要因素。但這些問題對台灣而言並不太嚴重。

經濟成長來自各種資源的成長或累積以及技術進步。台灣以往投資率和資本累積的速度低於韓國日本,台灣的技術和先進國家相較也仍有一大段差距,這表示我們有潛力藉更多的資本累積和更快的技術進步來彌補人口和人力成長率的下降,以使經濟成長率不致降到失去動能的程度,這其實也是我們目前很值得更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台灣是高度開放的經濟,許多產品的需求都來自國外,人口下降影響的需求只在於非貿易財,貿易財只要有合理的技術進步而具國際競爭力,其需求之成長決定於全球而非台灣的人口成長,所以即使以人口成長率來解釋全球景氣變化的理論是正確的,對於小國台灣而言,本身人口成長率的變化卻沒那麼重要,國際競爭力能否使產品在全球市場搶到更大的占有率才是台灣經濟成長更重要的因素。而在非貿易財的部分,因為台灣過去這方面的發展不足,未來仍可藉更多產品及其品質的提升來成長,因此也不致因人口不成長而停滯。

台灣人口趨勢。資料來源為2018年8月30日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之「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簡報。


第三個衝擊:經濟規模不再快速擴大

人口和經濟成長率下降第三個衝擊是經濟規模不再快速擴大,因此可能使一些產品較難達到規模經濟,而使其成本較外國高。但因為大部分產品是以全球為市場,並不因國內市場稍小就無法達到規模經濟。而且台灣人口只會稍微下降,2,300萬人口也已足以讓絶大多數產業在國內達到規模經濟,所以這種理論上可能的衝擊也不足為慮。

經濟規模不再擴大也可能降低國防和綜合國力。但一方面台灣人口下降的幅度甚小,另一方面即使人口再增加20%,相對於我們面對的龐大外在威脅,這數量的增加也沒多少作用。我們必須靠技術、制度和生活品質的提升等方式來提升綜合國力,而不是靠更多人力。

第四個衝擊:需求結構改變造成的產業改變

人口成長率下降第四種也是較明顯的衝擊是需求結構的改變造成的產業改變。實際上和出生率及嬰幼兒人數有關的產業,這二十多年來已逐步面對需求減少和結構改變的衝擊,而其中很多產業也已藉品質和產品的改變而調整。

目前大家注意到的大學招生人數不足問題已是較後的調整階段,若大學無法順利調整,似表示它們的調整能力不如嬰幼兒產業及中小學。

第五個衝擊:老人年金和健保等制度

人口成長率下降的第五個衝擊是有些原來依賴高人口成長率設計的制度,例如收年輕人的錢來服務或津貼老年人的年金和健保等制度,可能撐不下去。但這些制度的改革也比提高人口成長率實際而有效。

引進國外人口來支撐這些社會福利制度,就像自己沒有兒女或兒女不孝而想收養養子來養老一樣危險。長大後再收養的小孩很多是為得到利益和財產而來,若沒財產可分或已分到財產就可能一走了之。外來的人口若在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不佳,也可能在取得國民資格之後反過來不認真工作而要享受台灣的社會福利和其他財富,而成為社福制度和國家的負擔,就像某些不孝的養子一樣。

第六個衝擊:產業人力供給的不足

人口下降第六個衝擊是產業人力供給的不足。一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本應依國內的所得和資源供給的改變而改變,這是經濟學上的國際比較利益原理。然而有些企業沒有能力做必要的結構調整,於是會強力要求政府提供他們成本及結構和過去相當的人力。

台灣人口的減少乃至一部分中低階人力數量或工作意願的降低是事實,國家要進步就要依這事實調整生產結構和方式。政府已依企業界的壓力引進大量外籍勞工,但二十多年來我國的產業升級更不如韓國和新加坡,現在政府又要依這壓力引進中階人力,企業和國家恐將更難進步。

國家發展確可能有些種類的人力會一時不足,而需從國外引進。但若國家是求進步,要引進的應該是進步端所缺的少數人才。這類人才的引進要有較精緻的選擇和規範,也常要主動到國外尋找(請參閱:陳博志,〈引進外國人才要有積極做法〉,《台經月刊》,2017年7月)。但我們卻少做這種努力,竟努力引進讓既有已漸失去競爭力之產業苟活的中低階人才。這像是在鼓勵不進步,國家怎能發展?

目前政府規劃要讓僑生留台工作7年可以入籍,其理由就是要增加中階人力給企業界用,而這將引進的大量僑生除了可以做新南向政策的數字政績之外,也可讓辦不下去的某些大學得以存活。但那些本來訓練不出產業適用之本國學生的大學,訓練出來的僑生是否適用為中階人力仍是疑問,確定得到利益的是某些不好的大學可以由賣文憑改為賣身分證,難怪最早出來為這政策叫好的是某些私立學校。

但讓不求進步的企業和大學可以繼續混下去,以及引進非高階人力來掩飾人口減少的做法,並非求國家進步及品質提升的政策,恐非國家之福。我們要引進甚麼樣的人才,應依國家要繼續進步對人才的需求來決定,不是依不求進步之企業的要求來決定,更不是像這個僑生留台政策那樣由外國想來台灣工作賺錢的人力供給來決定。

台灣的人口密度遠高於一般先進國家,造成房價高漲而生活品質低落。這也是出生率偏低及留不住也引不來高階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藉人口成長率下降甚至變負的環境,努力改善生活環境品質及教育,才是國家發展之道,維持低競爭力產業和學校的生存絶非良策。

【本文摘自《看》雜誌第194期,更多內容請見http://www.watchinese.com】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看》雜誌 第194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