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
講義雜誌
講義雜誌
發行日期: 2019 年 10 月 01 日391期
一本七十年前的猶太少女日記 蕾妮亞(Renia Spiegel)1924年生於波蘭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她的日記從1939年初,她15歲時開始。 她記錄每日的生活,平淡的學校日子,與好朋友的互動,與男朋友的… 詳全文
本期其他文章 看前期雜誌

總編輯的話:蕾妮亞的日記(文/費文(講義雜誌總編輯))

一本七十年前的猶太少女日記 蕾妮亞(Renia Spiegel)1924年生於波蘭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她的日記從1939年初,她15歲時開始。 她記錄每日的生活,平淡的學校日子,與好朋友的互動,與男朋友的… 詳全文

標竿集:認識新世界的快樂(文/北野武、邱香凝譯、《北野武的下流哲學》‧不二家出版)

讓生活更有趣 奶奶對孫子說:「吃飯時要感謝農民的付出。」漫才師傅(註)要菜鳥好好整理休息室化妝臺,木工師傅指導新手如何使用刨刀……在傳統技術與思考方式的傳承下,年輕人也學會了規矩。 如今這個時… 詳全文

衣衣不捨:衣衣各有故事(文/張曉風、《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增訂新版)》‧九歌出版)

1 據說有人用寫日記來記錄個人歷史,有人用照片,而我,用衣服。 如果人生如戲的話,我最感興趣的既不是情節,也不是人物,反而是服裝、道具和燈光舞臺。 看張愛玲的《對照記》,不知怎的,只覺一個女… 詳全文

大自然的野味&野趣:鳥兒下蛋多少恰恰好

大自然的野味&野趣:鳥兒下蛋多少恰恰好(文、攝影/張伯權)

為什麼魚鷹一窩三顆蛋,水雉四顆, 鴛鴦多達十六顆,信天翁卻僅僅一顆? 令人如此困惑,又如此著迷 如果說,臺灣六月的熱是「火燒埔」,那麼八月要怎麼形容呢? 我們都知道,凡生命都有盡頭,有始就有終,… 詳全文

紐約時報新視界:遺忘的藝術

紐約時報新視界:遺忘的藝術(文、圖/ Lauren Christensen、呂玉嬋節譯、The New York Times)

All Texts and Photos Provid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Syndicate Used with Permission 講義開闢「紐約時報新視界」這個專輯,收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新聞機構——紐約時報近日特別精彩且具啟發性的篇章… 詳全文

錢復專欄:談因果(文/ 錢復口述、黃瀚瑩編輯)

要怎麼收穫,就怎麼耕耘 小時候胡適先生替我寫過一幅字:「要怎麼收穫,就怎麼耕耘。」很簡單的幾個字,卻涵蓋了今天我們談論的主題:因果。 因和果,乍看之下是相對的,其實它們是相連的。因會導致果,果… 詳全文

發刊詞:講義的幸福感受(文/何師竹)

如同《聖經》帶給人的喜樂一般,閱讀講義的文章,就像被午後的微風吹拂著,給人一種很幸福的感受。 何師竹 臺中林新醫院癌症副院長暨婦產部主任 詳全文

日野原重明的Q&A:對你來說,死亡代表什麼?(文/日野原重明、思謐嘉譯、《獻給擁抱生命的你》‧大好書屋出版)

我感覺就像是「全新的開始」。 對很多人來說,會認為死亡簡直就像是蜥蜴斷了尾巴,是一件事情的結束。不過,對於陪伴過許多人死去的我來說,那不是一種結束,而是某種全新的開始。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 詳全文

美,不見得華麗

美,不見得華麗(文、圖/許建銘)

涵養愛的能力,美隨時近在眼前 年輕時,聽了這個故事:乾隆下江南時,見江上無數船帆熙來攘往,於是問隨從紀曉嵐:「江上有多少船呢?」紀沉思半晌,回答:「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乾隆對這個答… 詳全文

費文書房:閉館(文/陳繁齊、《風箏落不下來》‧大田出版)

這個書房是我有意擺脫煩惱、獨處深思的地方,因此存放的是撫慰心靈的書籍…… 費文 大學畢業後,仍很常回母校的圖書館坐著。對於我這種非外宿的人來說,圖書館幾近擔任庇護所般的角色,除了時常和大學友人…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