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遮登記計價新制 您搞懂了嗎?

【文/住展雜誌】基於「有物就需登記」的概念下,台灣的公設登記制度全球獨有,但也因此產生不少亂象。有鑑於此,官方稍早宣布自明年起,建物的雨遮屋簷將不予登記;這樣的制度改變,會產生什麼影響?現行公設登記制度,又將有怎樣的變革?

談到買房,除了老生常談的地段和錙銖必較的房價外,一定也會論及所謂的公設比或虛坪。這項制度其實是台灣獨有,但由於行之有年,國人早就習以為常。只不過,以往建物公設比約在百分之二十上下,但這幾年,這個數字快速飆高,現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已變成常態。



之所以近年建物公設比飆高,主要是基於防災安全考量(蘆洲大囍市火災等),因此自九四年七月後,建築法規增訂,八樓以上(含)需增設兩座逃生梯,導致一般大樓建物法定公設面積大增。再者,部分業者為增加賣相等原因,規劃更多公設或虛坪,加上近年房價快速飆漲,使得民眾得花更多錢買非自用面積。

於是,近年政府針對建物公設登記制度,進行一系列的檢討變革;而最近的改變,是有關雨遮及屋簷的登記及計價方式。

明年起 雨遮不予登記

所謂雨遮及屋簷,主要是設置在窗戶上方,用來阻擋雨水滲入室內的設施,原本屬於可登記的公共設施之一。不過,近年有部分建商把建物的雨遮愈做愈大,愈做愈多,這當然使得建物虛坪大增,進而讓消費者的相對剝奪感更加強烈。

為導正此一扭曲現象,內政部於是在民國一百年五月修訂《地籍測量實施規則》,規定爾後推出的預售屋,其雨遮及屋簷可登記,但不予計價。接著更在去年底決議,自明(一○七)年一月一日起,所有建物(含預售屋及成屋)的雨遮及屋簷,皆採不予登記也不計價之原則,也就是不再屬於附屬建物。

這樣一來,自明年起,有關建物雨遮及屋簷之登記及計價方式,就將出現一國三制的情況,屆時消費者恐怕會一頭霧水,弄不清楚自己準備買的房子,是適用什麼制度,當然也就無從得知,是否花了更多冤枉錢買『鳥站的地方』。

去年底內政部正式決議,自明(107)年起,建物的雨遮屋簷將不予登記。


林旺根:以建照做檢視

對於這樣的狀況,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房屋委員,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榮譽理事長林旺根指出,對一般購屋消費者來說,這的確有點麻煩;主要是雨遮及屋簷可否登記及計價,是根據建照取得時間為區分依據,但消費者通常只查得到建物取得使照的時間。

按照這樣的脈絡,自明年起,消費者如果買的是新(預售)屋,比較沒有問題。單純就是(雨遮及屋簷)不予登記也不計價,但新成屋及中古屋就的確較不容易判斷。

不過林旺根指出,消費者如果真的考慮購買(某房產),就該蒐集有關該物件更充分的資訊,更應該要求(仲介)業者幫忙查詢(建照取得時間),而且業者也應該要在物件的不動產說明書上,確實載明相關資訊。

他進一步分析,雖然雨遮及屋簷原本登記為虛坪(附屬建物),但仍有其功能;早年的建築技術規則規範其長度在五十公分以下,之後為推廣綠建築,因而放寬到一百公分。然而這項權宜措施,業者卻擴大適用,進而使得近年建築物的雨遮屋簷愈做愈大,連沒有窗戶的地方都長出雨遮,更因此被謔稱為『土星環』。

那麼,明年起雨遮屋簷不予登記也不計價,除了造成登記制度的一國三制,消費者必須特別注意外,還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地政士公會榮譽理事長林旺根指出,雨遮及屋簷適用哪種登記制度,須視建照取得時間而定。


單價墊高 外觀變簡樸

某不願具名的建築師分析認為,直觀上公設(比)會因此增加,畢竟不能登記(雨遮屋簷)後,銷售坪會變少,計算公設(比)的分母就跟著變小(目前實務上雨遮屋簷占總樓板面積約百分之六)。

以此延伸,可能有些業者就乾脆不再規劃,建築造型就可能變得比較樸素,甚至不再有太多特殊造型。但他也坦言,當業者無法在雨遮上做更多要求的情況下,建築師反而更有發揮設計專業的空間,因此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樂觀其成。至於綠建築推廣部分,就算不做雨遮,也可改採遮陽板替代,因此影響應該不大。

除了對建物坪數及規劃造成影響外,雨遮不予登記後,對價格也有影響。林旺根分析,基於房屋總價不變的情況下,現階段雨遮仍可登記時,分母(坪數)會灌大,把單價拉低,而未來雨遮屋簷不登記不計價,虛坪壓低、分母變小,單價就無可避免地一定會拉高。但這對消費者來說,也更清楚知道自己買的實坪有多少。

業界人士則普遍認為,適用登記新制的房屋單價會比較高,因此適用舊制,也就是雨遮屋簷可登記、可計價的物件,因為單價相對便宜,反而更受消費者青睞。

不過,會不會因此出現搶請建照潮?業界人士認為還要再觀察。之前容積獎勵舊制落日,就已出現過一波搶照潮,使得累積潛在供給量大增,加上目前房市買氣和前些年相比落差不小,建商都以消化餘屋為主,推案相對不積極;因此單單雨遮、屋簷不予登記新制上路,是否會造成建商搶照並囤積建照,仍要看市場景氣而定。

公設不予登記 非事實

雖然業界之前有不少質疑聲音,不過雨遮、屋簷不予登記的新制度,看來明年仍是確定上路;這對國內行之有年的公設登記制度來說,確實是一大變革。而且不僅如此,農曆年前更有消息傳出,未來所有公設都將不予登記。

然相關消息曝光後,內政部立刻發出澄清稿表示,不動產登記法還在研擬修訂階段,而且目前尚無確立之修法方向。林旺根更指出,此消息實是外界誤解。

根據他了解,不動產登記法專案小組的討論決議,並非全面不予登記,而是改變登記方式。也就是,未來建物應登記總樓地板面積,扣除專有部分外,其他就是共有部分,而此共有部分當然包含在總面積(登記)中,也就無需再額外登記;進一步來說,則是參照日本的現行制度。

林旺根分析,台灣獨步全球的公設登記制度,源於同樣世界獨有的地政、建管雙軌制。在國外,只有建築管理一軌,因此記載面積(測量)即可;但台灣多了地政系統,而且抱持「有物就(要)登記」的思維,進而造成台灣房市特有的公設登記制度及虛坪現象。

未來一旦公設登記制度全面變革,則建商規劃休閒公設的意願可能大減。照片由安杰物業提供


公設爭議 多因分配不均

這樣的制度,其實有好有壞,但實務上的確常因分配(持分)問題而產生爭議或糾紛。車位和陽台使用權相對清楚;樓梯間、電梯或其他休閒公設等則為住戶共用,皆無太大爭議。產生爭議的最大來源,其實多是車道。

原因在於,部分建商將車道面積灌入未購買車位戶別的公設持分中,表面上單價壓低,實際卻是分配不公。然一般消費者不察,以為買了較便宜的房子,殊不知坪數被灌水,甚至導致按正常方式分配公設的業者啞巴吃黃蓮,形成劣幣驅良幣的扭曲現象。因此現行的公設登記制度,確實有檢討變革的需要。

明年雨遮、屋簷不登記,是進步改革第一步;至於其他部分,未來也會做適當檢討。但稍早傳出將朝全面不登記方向改變,林旺根表示實施機率近乎零;畢竟台灣的地政建管雙軌制,短期內不會改變,況且上述修訂規劃,還得過立院這關,因此是否定案,都還在未定之天。

總而言之,除雨遮、屋簷外,國內不動產公設登記制度,短期內還是會繼續維持現狀;而這也代表,消費者還是得睜大眼睛,檢視自己付的房屋價金,到底有多少是花在買公設上!



本文摘自2017年3月5日出刊之《住展雜誌》420期專題報導單元,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老屋重建錢途無限」、「解碼大台北房市警訊與契機」、「為何車位價格硬梆梆?」、「戴雲發教您如何買好屋」等,更多內容請參閱《住展雜誌》,並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住展雜誌,更多資料請上住展房屋網 http://www.myhousing.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