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四項古灌溉工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於日前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這些灌溉工程憑什麼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它們有哪些勝出「絕招」?

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天寶陂。
天寶陂:拒鹹蓄淡,生態友好
天寶陂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龍江中段,因始建于唐代天寶年間而得名,距今1300多年。
「天寶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拒咸水蓄淡水工程,拒鹹蓄淡的建設思想在當時是一種重要的創新。它的修建使當地大片農田旱澇保收,是區域農業發展的轉捩點,為當地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福建省福清市市長張新懌說。
據大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黎輝介紹,天寶陂在宋代維修時,首次使用了鐵水固基技術。天寶陂採用斜向佈置方式,壩體長度大約是河流寬度的3倍,泄流能力加大,上下游水位差減小,壩體承受的水流衝擊力也減小,極大地增強了抵禦洪水沖刷能力,並延長堰壩生命週期。
「這次修復在當時算得上是工程奇跡。同時,天寶陂使用卵石、條石、鐵等材料,就地取材,建設中注重環保。長壩軸佈置能增加泄流能力,具有對河流的生態友好性。」高黎輝說。

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龍首渠引洛古灌區
龍首渠:首創井渠法,促農業發展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始建于漢武帝時期,距今2100多年歷史。
「龍首渠是當地農耕文明高度發展、區域經濟繁榮昌盛的見證,如今它灌溉的農田達到74.3萬畝。」陝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主任迪江濤說,修建龍首渠之始,就提出引高含沙量的洛河水來灌溉鹽鹼地,這種鹽鹼地的治理方式對改善土壤、提高糧食產量有良好作用,是農業發展的里程碑。
據大陸中國水科院劉靜博士介紹,龍首渠管道工程在設計理念、施工技術、工程規模等方面領先於其時代。從龍首渠開始的引洛灌溉,採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設方式,同時注重運用淤鹵壓減的方式治理鹽鹼地,對區域生態有改善作用。
「採用豎井方式輔助暗渠開挖,開鑿3.5公里的地下隧洞,使豎井、暗渠、明渠完美結合並能自流行水。井渠法在其建築年代是一種創新,為其後隧洞施工與水利工程理論和手段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劉靜說。

天寶陂:拒鹹蓄淡,生態友好
天寶陂位於福建省福清市的龍江中段,因始建于唐代天寶年間而得名,距今1300多年。
「天寶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拒咸水蓄淡水工程,拒鹹蓄淡的建設思想在當時是一種重要的創新。它的修建使當地大片農田旱澇保收,是區域農業發展的轉捩點,為當地農業發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福建省福清市市長張新懌說。
據大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高黎輝介紹,天寶陂在宋代維修時,首次使用了鐵水固基技術。天寶陂採用斜向佈置方式,壩體長度大約是河流寬度的3倍,泄流能力加大,上下游水位差減小,壩體承受的水流衝擊力也減小,極大地增強了抵禦洪水沖刷能力,並延長堰壩生命週期。
「這次修復在當時算得上是工程奇跡。同時,天寶陂使用卵石、條石、鐵等材料,就地取材,建設中注重環保。長壩軸佈置能增加泄流能力,具有對河流的生態友好性。」高黎輝說。

龍首渠:首創井渠法,促農業發展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始建于漢武帝時期,距今2100多年歷史。
「龍首渠是當地農耕文明高度發展、區域經濟繁榮昌盛的見證,如今它灌溉的農田達到74.3萬畝。」陝西省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主任迪江濤說,修建龍首渠之始,就提出引高含沙量的洛河水來灌溉鹽鹼地,這種鹽鹼地的治理方式對改善土壤、提高糧食產量有良好作用,是農業發展的里程碑。
據大陸中國水科院劉靜博士介紹,龍首渠管道工程在設計理念、施工技術、工程規模等方面領先於其時代。從龍首渠開始的引洛灌溉,採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設方式,同時注重運用淤鹵壓減的方式治理鹽鹼地,對區域生態有改善作用。
「採用豎井方式輔助暗渠開挖,開鑿3.5公里的地下隧洞,使豎井、暗渠、明渠完美結合並能自流行水。井渠法在其建築年代是一種創新,為其後隧洞施工與水利工程理論和手段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劉靜說。
-
新聞關鍵字:
南海
‧ 工程 、 灌溉 、 發展 、 遺產 、 入選 、 天寶 、 桑園 、 世界 、 龍首 、 figcaption 、 caption 、 生態 、 農業 、 水利 、 建設 、 大陸 、 重要 、 區域 、 方式 、 具有 、 歷史 、 作用 、 價值 、 白沙 、 2020 、 年度 、 名錄 、 環境 、 id 、 attachment 、 class 、 wp 、 text 、 多年 、 高黎輝 、 河流 、 堰壩 、 中國 、 效益 、 深潭 、 灌排 、 引洛古 、 灌區 、 溪三十六堰 、 位於 、 距今 、 修建 、 當地 、 農田 、 糧食‧ 入選 、 發揮 、 當時 、 水利 、 條石 、 施工 、 婺城區 、 佈置 、 figcaption 、 暗渠 、 里程碑 、 中國 、 卵石 、 歷史 、 基圍 、 生產 、 浙江省 、 公里 、 良好 、 價值 、 桑園圍 、 深潭 、 農村 、 佛山市 、 增產 、 減小 、 名錄 、 修建 、 白沙溪 、 農田 、 取材 、 世界 、 金華 、 蔡豔 、 迪江濤 、 遺產 、 于漢武帝 、 區域 、 使用 、 表示 、 灌排 、 大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採用 、 三十六堰 、 規劃 、 能力 、 研究院 、 巨大 、 天寶陂 、 注重‧ 中國 、 南海 、 福清市 、 劉靜 、 水科院 、 大陸 、 于漢武帝 、 渭南市 、 三十六堰 、 佛山市 、 蔡豔 、 婺城區 、 陝西省 、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 、 金華市 、 佛山市水利局 、 天寶陂 、 洛古灌區 、 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 、 北宋 、 白沙溪 、 金華 、 張新懌 、 陳明忠 、 大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高黎輝 、 龍江 、 寶陂 、 福建省 、 張偉兵 、 劉詩平 、 龍首渠 、 figcaption 、 浙江省 、 東漢 、 李永生 、 中濟堰 、 順德 、 迪江濤 、 桑園圍 、 沙畈堰 、 新華社 、 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 None
- 新聞來源:臺灣公論報
- 更多大陸新聞 »
‧
工程
、
灌溉
、
發展
、
遺產
、
入選
、
天寶
、
桑園
、
世界
、
龍首
、
figcaption
、
caption
、
生態
、
農業
、
水利
、
建設
、
大陸
、
重要
、
區域
、
方式
、
具有
、
歷史
、
作用
、
價值
、
白沙
、
2020
、
年度
、
名錄
、
環境
、
id
、
attachment
、
class
、
wp
、
text
、
多年
、
高黎輝
、
河流
、
堰壩
、
中國
、
效益
、
深潭
、
灌排
、
引洛古
、
灌區
、
溪三十六堰
、
位於
、
距今
、
修建
、
當地
、
農田
、
糧食
‧
入選
、
發揮
、
當時
、
水利
、
條石
、
施工
、
婺城區
、
佈置
、
figcaption
、
暗渠
、
里程碑
、
中國
、
卵石
、
歷史
、
基圍
、
生產
、
浙江省
、
公里
、
良好
、
價值
、
桑園圍
、
深潭
、
農村
、
佛山市
、
增產
、
減小
、
名錄
、
修建
、
白沙溪
、
農田
、
取材
、
世界
、
金華
、
蔡豔
、
迪江濤
、
遺產
、
于漢武帝
、
區域
、
使用
、
表示
、
灌排
、
大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採用
、
三十六堰
、
規劃
、
能力
、
研究院
、
巨大
、
天寶陂
、
注重
‧
中國
、
南海
、
福清市
、
劉靜
、
水科院
、
大陸
、
于漢武帝
、
渭南市
、
三十六堰
、
佛山市
、
蔡豔
、
婺城區
、
陝西省
、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
、
金華市
、
佛山市水利局
、
天寶陂
、
洛古灌區
、
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
、
北宋
、
白沙溪
、
金華
、
張新懌
、
陳明忠
、
大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高黎輝
、
龍江
、
寶陂
、
福建省
、
張偉兵
、
劉詩平
、
龍首渠
、
figcaption
、
浙江省
、
東漢
、
李永生
、
中濟堰
、
順德
、
迪江濤
、
桑園圍
、
沙畈堰
、
新華社
、
渭南市洛惠渠管理中心
‧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