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大型水利樞紐打造立體水生態保護工程體系

隨著最後一臺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歷時9年,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的大藤峽水利樞紐主體工程日前完工,與之配套建設的立體水生態保護工程體系也宣告建成併發揮效益。

中國西部大型水利樞紐打造立體水生態保護工程體系
新華社照片, 這是大藤峽水利樞紐黔江主壩魚道(無人機照片)。


大藤峽水利樞紐位於珠江流域上游西江水系黔江河段,於2014年開工建設,是中國政府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工程,對改善珠江下游河湖水生態水環境,提高粵港澳大灣區供水安全和應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為最大程度減少大藤峽工程建設對流域水生態環境的影響,大藤峽工程配套建設了「一中心(紅水河珍稀魚類保育中心)、雙魚道(黔江主壩魚道和南木江仿自然生態魚道)、雙增殖站(大藤峽魚類增殖站、來賓增殖站)、五人造生境(4處人工魚巢和1處人造產卵場)」,構成了立體的魚類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

大藤峽工程所在的江段是花鰻鱺、唐魚、鰣魚等珍稀、瀕危魚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同時也是流域內重要的魚類產卵場。

為保證流域內魚類正常洄遊和繁殖,大藤峽工程在設計時便充分考慮了黔江和附近南木江魚類洄遊產卵的需求,在主壩和副壩分別規劃建設一條魚道,這種獨特的「雙魚道」佈置,為魚類不受大壩阻礙從下游到上游產卵繁衍創造條件。

黔江主壩魚道佈置在黔江右岸的岸坡上,主要為了打通黔江的過魚通道,總長3.7公里。附近的南木江仿自然生態魚道全長5.4公里,由兩條工程魚道段、生態湖和仿自然生態魚道段組成。

「我們在工程設計之初做了大量工作,就是為了保證魚道建成後能真正起作用。」大藤峽魚類增殖放流站技術負責人李銀說,「截至目前,通過持續不斷監測,我們在魚道中一共發現51種魚類,過魚效果良好。」

珠江流域上游的紅水河生態環境多樣,是流域內淡水漁業的搖籃和多種水生生物的天然種質基因庫。讓魚自由暢行的同時,也要讓水裏魚兒的數量多起來。

今年3月,珠江流域首個由政府搭建、企業參與、梯級運營、流域管理的保育中心——紅水河珍稀魚類保育中心成立,主要辦公地點設在大藤峽工程南木江仿自然生態魚道畔,這是中國在流域水生態保護研究模式的全新探索。

最新大陸新聞
人氣大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