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40分鐘的海上航程,記者乘坐的客船緩緩抵達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靈山島碼頭。進入夏季,靈山島上草木蔥蘢,鳥語花香。在藍天、碧海的映襯下,鬱鬱蔥蔥的靈山島宛若海上「翡翠」。許多同船遊客還沒下碼頭就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機、相機互相取景留念。島民王華娟(中)在自家民宿招待來自北京的客人。從碼頭出來,「全國首個負碳海島」的字樣映入眼簾。原來,2021年12月31日,經中國品質認證中心認證,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下稱「靈山島保護區」)全年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為-1333噸,成為大陸首個「負碳海島」。靈山島有何奇妙之處?碳排放-碳吸收,得出結果:-1333靈山島是中國大陸北方第一高島。自上世紀80年代起,靈山島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2020年,青島西海岸新區率先打造「雙碳」示範區,經過綜合考察,靈山島被定為試驗點,並把2020年全年作為碳核算的時間段。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管委主任李鋒說,這裏區域封閉、邊界清晰,人員流動大,碳排放要素等相對完整,非常適合做「負碳試驗田」。當時在靈山島掛職的青島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景哲全程參與了碳核算的核查。據李景哲介紹,當時工作團隊核查3個多月,摸排165家漁家樂、290輛燃油車、193艘漁船及2000多名居民、7.3萬名遊客生產生活全過程,統計其中的碳排放數據和森林碳匯產生的溫室氣體清除數據,最終獲得核查結果。「碳核算範圍主要分成2類,一個是碳排放,一個是碳吸收。碳排放包括能源活動的排放、電力調入引起的排放、農業活動引起的排放、廢棄物引起的排放以及太陽能發電帶來的減排,碳吸收主要指的是森林碳匯。」李景哲說。數據顯示,2020年靈山島上因為能源消耗、農業活動與廢棄物處理等過程產生5668噸二氧化碳當量,因森林碳匯產生的溫室氣體清除量為7001噸二氧化碳當量。由此可得出靈山島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為-1333噸。「這個數據按照最嚴苛標準計算。由於作為藍碳的海洋減碳在國際上沒有核算標準,如果算上藍碳的話,我們的負碳數據將更加客觀。」李景哲說。減碳實惠多近年來,靈山島保護區積極開展光伏發電、太陽能照明、清潔能源改造、林木保護等工作,逐漸減少碳源,增加碳匯。自然保護區管護的科學化、規範化、專業化逐步提升。目前,島內已安裝太陽能路燈209盞,實現太陽能路燈照明全島全覆蓋;推廣光伏發電300平方米,累計發電9萬千瓦時。自2020年起,靈山島內實施「煤改電」。一開始,毛家溝村村民陳高峰還擔心用電取暖不靠譜,電費可能很高。「一冬天燒煤就花1000多元,用電的話一直開著電費不得使勁上漲?電暖器能達到20多度嗎?」在基層幹部耐心解釋下,心裏打鼓的陳高峰最終回應號召。據他說,政府幫村民購買電暖器,村民只出幾百元就行。事實證明,「煤改電」的結果是「真香」。「用電取暖溫度比燒煤還高五六度,電費也比較省,一個月村民自己只需要掏100元左右。」陳高峰說。截至目前,島內已有超過2/3的住戶實現「煤改電」。垃圾處理是影響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作為遠離陸地的海島,靈山島的垃圾清運較之陸地上更為複雜。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垃圾,靈山島將變成「垃圾島」。靈山島保護區管區辦公室負責人劉壯樂說,靈山島一方面鼓勵居民低碳生活,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量;一方面按照垃圾分類標準,清楚劃分各類垃圾投放區域。在減少垃圾產出和提升垃圾利用效率後,島上日均產生垃圾僅為1.5噸,且目前已實現90%外運、10%堆肥處理。記者瞭解到,2022年,靈山島保護區籌備起「碳積分銀行」,開發碳普惠平臺小程式,建立低碳積分兌換制度,撿拾垃圾等低碳行為可以獲得積分、兌換商品。「負碳」帶來「正」收益「負碳海島」的品牌效應,讓靈山島的旅遊業愈發知名,許多島民辦起農家樂和民宿,吸引遊客前來遊玩。島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8年的2.2萬元,增加到目前的3萬多元。在靈山島客運碼頭,島民王華娟正在迎接預訂她家民宿的遊客。王華娟和公婆一起在島上經營著「漁笙·無憂」民宿。記者記者坐上擺渡車,與客人們一起來到王華娟家的民宿。這是一棟位於山頂的三層小樓,打開窗戶就能看到大海、山谷、村莊景色。來自北京的遊客解愛軍是王華娟家民宿的常客,幾乎每年都要在這裏住上幾個月。「看過全國很多風景,唯有靈山島的大海、空氣、森林,讓我印象最深。」解愛軍說。王華娟說,靈山島越來越響亮的綠色「招牌」,讓她下定決心繼續擴大民宿規模。目前,靈山島的「負碳」探索還在持續,當地正全力打造北方知名的旅遊度假目的地、獨具特色的自然保護區。未來,島上生活方式和產業發展將進一步向綠色、生態、環保、品質化方向發展。李景哲說,以歐盟成熟的碳交易市場價格計算,每噸碳交易價格60歐元,靈山島2020年的1333噸「負碳」價值達60多萬元。隨著減碳行動不斷深化、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未來島上價值會越來越高。(新華社記者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