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下南洋「過番謀生」,如今以僑為橋「雙向奔赴」—「僑鄉」泉州的前世今生
泉州,中國東南沿海的世遺之城,全國重點僑鄉。這座向海而生的古城,千年興衰與海洋緊密相連。在海事興盛的宋元,泉州曾是全球最為繁華的港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但到了明清海禁之後,因為陸上「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泉州人不得不到東南亞「過番謀生」,史稱下南洋。
過番謀生 一部艱辛的奮鬥史
1938年,一封從新加坡寄出的家書漂洋過海,送達福建泉州。新加坡華僑賴子實寫信給祖父描述近況:「自南渡以來……生不得求生死不得求死。」在感慨生活困難、學徒生涯維艱的同時,還隨信附上100元錢款。
這樣一封「信匯合一」的家書,是海外華僑寄回國內的書信及匯款憑證,被稱為「僑批」。

圖為僑批。(資料照片)
泉州市中山路遍佈的南洋風格「廊柱式騎樓」,曾經是僑批信局彙集的地方。如今,這裡依舊是泉州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泉州市僑批館便設立於此。館內數千份泛黃的僑批原件,讓後來者得以望見百年前當地華僑下南洋的奮鬥史。
因為陸地人稠地狹山脊貧,只能面向大海謀求發展,泉州人很早便有遷居海外的歷史。但明清海禁以來,田不足耕的矛盾愈演愈烈,當地百姓為爭水源、田地械鬥成風,而在西方殖民統治下的東南亞當時亟需勞動力,當地民眾便衝破海禁封鎖,下南洋謀生。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打開門戶後,大批以農民為主的泉州人迫於生計、戰亂或天災人禍,紛紛以自由移民或契約移民形式,到南洋謀生發展,掀起了下南洋的高潮。

清末美國駐廈門領事館給赴菲華僑簽發的護照(資料照片)
「福建『下南洋』群體當以泉州為最,泉州晉江甚至有『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時至今日,僅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三國,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就超過430萬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劉伯孳介紹。
這是一條充滿艱辛、血淚的冒險之旅。在海禁之下,出海只能偷渡,在茫茫大海上船隻隨時有傾覆的危險。而且移民海外無異於「棄絕王化」,再想回鄉便得接受嚴厲制裁。
契約移民則幾與販賣奴隸無異。殖民者掠買的「契約華工」往往被稱為「豬仔」,不但要被封禁在條件惡劣的船艙內,還要飽受「豬仔頭」的虐待。一船前往東南亞的華工,有的死亡率甚至高達50%。殖民者為保證利潤率,便拼命加員超載,更增加了船隻的安全風險。
過番謀生 一部艱辛的奮鬥史
1938年,一封從新加坡寄出的家書漂洋過海,送達福建泉州。新加坡華僑賴子實寫信給祖父描述近況:「自南渡以來……生不得求生死不得求死。」在感慨生活困難、學徒生涯維艱的同時,還隨信附上100元錢款。
這樣一封「信匯合一」的家書,是海外華僑寄回國內的書信及匯款憑證,被稱為「僑批」。

泉州市中山路遍佈的南洋風格「廊柱式騎樓」,曾經是僑批信局彙集的地方。如今,這裡依舊是泉州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泉州市僑批館便設立於此。館內數千份泛黃的僑批原件,讓後來者得以望見百年前當地華僑下南洋的奮鬥史。
因為陸地人稠地狹山脊貧,只能面向大海謀求發展,泉州人很早便有遷居海外的歷史。但明清海禁以來,田不足耕的矛盾愈演愈烈,當地百姓為爭水源、田地械鬥成風,而在西方殖民統治下的東南亞當時亟需勞動力,當地民眾便衝破海禁封鎖,下南洋謀生。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被迫打開門戶後,大批以農民為主的泉州人迫於生計、戰亂或天災人禍,紛紛以自由移民或契約移民形式,到南洋謀生發展,掀起了下南洋的高潮。

「福建『下南洋』群體當以泉州為最,泉州晉江甚至有『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時至今日,僅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三國,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就超過430萬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劉伯孳介紹。
這是一條充滿艱辛、血淚的冒險之旅。在海禁之下,出海只能偷渡,在茫茫大海上船隻隨時有傾覆的危險。而且移民海外無異於「棄絕王化」,再想回鄉便得接受嚴厲制裁。
契約移民則幾與販賣奴隸無異。殖民者掠買的「契約華工」往往被稱為「豬仔」,不但要被封禁在條件惡劣的船艙內,還要飽受「豬仔頭」的虐待。一船前往東南亞的華工,有的死亡率甚至高達50%。殖民者為保證利潤率,便拼命加員超載,更增加了船隻的安全風險。
- 記者:臺灣公論報
- 更多大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