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證實新石器至青銅時代川滇先民主要源自黃河流域

科研人員首次報導了我國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農業人群的古基因組,表明川滇先民主要來自黃河流域,對深入理解西南地區史前人群源流、人群遷徙和融合歷史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生物學刊物《現代生物學》上。

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自古以來就是人群交流、融匯的重要地區。人群遷徙、交流往往也伴隨生產方式等的轉變。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一些遺址出現了水稻與粟黍混合型的農業模式。然而,這些混合農業人群源自哪里?與當地現今藏緬人群有何關係?這些問題一直是學界關注焦點。

古DNA成為突破點。基於此,在國家相關專案資助下,四川大學、廈門大學、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聯合組成科研團隊,通過古DNA來分析解構西南地區古代人群遺傳資訊,探究農業生產模式與人群遷徙、互動的關係。

論文第一作者、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原海兵介紹,該研究應用古DNA捕獲測序技術,經多次嘗試、反復實驗,突破技術瓶頸,團隊成功提取到新石器時代成都平原寶墩文化高山古城與青銅時代雲南劍川海門口遺址出土人骨樣本的古DNA資訊,並進行相關測序和群體遺傳學分析。

古DNA證實新石器至青銅時代川滇先民主要源自黃河流域
2016年雲南海門口遺址出土的人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研究表明,高山古城、海門口遺址史前人群的遺傳組成與黃河流域種植粟黍的史前農業人群和青藏高原古人極為相似,而與地理位置毗鄰、更易通達的東南亞人群和華南少數民族有較大差別。經建模分析,兩組古代人群遺傳成分應主要由古代黃河流域的粟黍農業人群(約占90%)與以和平文化為代表的採集狩獵人群(約占10%)混合而成,暫未發現與中國南方古代稻作農業人群相似的基因流。

原海兵說,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稻粟混合的生業模式很可能是由黃河流域以粟黍種植為主的人群南下驅動促成的,種植水稻很可能是粟黍人群南遷過程中融匯了稻作人群種植技術並進行自然環境適應性改變的結果。這種經濟模式、人群互動形式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至少持續了1000多年。

此外,現代中國西南藏緬人群保留著大量與高山古城、海門口古人相關的遺傳成分,表明西南地區至少在三四千年前人群基因遺傳結構已基本穩定,並不斷傳承。同時,當地部分藏緬人群很可能還受到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古人群的微弱影響,總體呈現出黃河流域與華南地區南北混合人群交融的遺傳特徵。(新華社記者嚴勇、童芳)

最新大陸新聞
人氣大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