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養殖不怕數魚老師傅凋零 營收3倍跳拚2025年IPO

從過去觀賞魚玩家,蛻變成專業金目鱸養殖戶,峰漁董事長劉建伸透過導入科技養殖,每人平均養殖面積從3公頃提升到10公頃,並帶動內外銷營收3倍跳,水產成功外銷澳洲、日本與馬來西亞。峰漁未來還將力拚2025年IPO(首次公開發行)。

數位部產業署率團訪視位於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峰漁科技養殖場域,除了室內的養殖池之外,還可以看到智慧數魚機,透過魚隻大小進行分類,不到幾分鐘,一整批魚的數量就自動分類、在電腦螢幕上顯示數量。

這套智慧數魚機,透過影像辨識確認放養數量,未來可以自動記錄到系統中,再由動態養殖曆給予最佳養殖行為,減少魚苗死亡狀況發生。

峰漁董事長劉建伸解釋,過去由具經驗師傅數魚,但有這樣技能的人愈來愈少,而且一旦閃神就得重新來過,透過智慧數魚機,可從魚隻大小進行分篩,並統計各類大小魚隻數量。

劉建伸並非出身養殖世家,過去他是觀賞魚玩家,因興趣愈養愈多,後來才決定到金目鱸養殖戶當學徒,2014年創立峰漁後,目前養殖主力也是金目鱸。

儘管曾是「漁業小白」,如今峰漁的外銷水產已打入澳洲、日本與馬來西亞市場。不過,養殖產業面臨人口老化、傳承接班議題,業者雖有設置水車、飼料投餵機、水質感測器等,但通常系統各自運作,仍缺乏整合性。

劉建伸坦言,2016年、2017年峰漁因擴大養殖面積,人力實在補不上,後來才決定要導入科技養殖技術,不過設備投入確實需要資本,初期也曾擔心投資金額難以回收,採取逐漸導入方式,科技設備投資累計約新台幣千萬元,如今這部分成本已經回收。

峰漁總經理王靜儀表示,峰漁如今導入使用AI生成「動態養殖曆」,會參考最佳養殖行為,提供養殖者排程使用,可以在APP看到每天派工狀況。也就是說,從開始養殖魚隻第一天開始,工作者會知道接下來每一天要做的任務。

此外,系統也可以針對寒流、焚風、強降雨等模擬狀況給予建議,王靜儀解釋,每次採取建議後,系統也會記錄成效,假設第1種方案實施後未見改善,也會提供第2種方案,如果第2種方案有效果,未來碰到同樣狀況,系統可能優先推薦第2種方案。

劉建伸表示,透過導入科技設備,遠端監測、查看水質狀況,除了遇到特殊狀況,不然不用每天巡視魚塭。每人平均養殖面積也從3公頃提升到10公頃,每人產量提升到392噸,並帶動內外銷提升3倍營收。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