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股投資主軸 聚焦內需消費、科技創新
陸股今年以來漲勢凌厲,主要指數年初以來漲幅3.55~5.9%不等。法人表示,大陸是亞洲經濟領頭羊,今年持續看好陸股表現,其中內需消費以及科技創新受惠產業更是投資主軸。
據晨星基金資料顯示,截至元月21日為止,今年來大中華基金績效幾乎全部是正報酬率,更有48檔績效超過一成。
富達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翠玲指出,如果疫苗接種全球普及,跨境限制解禁,有望帶動全球各地經濟活動重啟(Reopening),各地可能出現報復性消費,大陸已逐漸走出疫情影響,率先進入經濟復甦中升段。然而當外在環境對大陸相對不利時,目前大陸政策明顯促進內需消費市場,因此,投資陸股則可以跟著政策走。
安聯中國策略基金經理人蘇泰弘表示,以大陸當地大循環為主體,側重需求側改革,提升當地消費大循環為主,加上國際外部循環,消費動能成為推動今年陸股成長一大動能。
除了宏觀經濟、政策面的題材之外,近期能源轉型更成為投資熱門議題,新能源、電動車(EV)相關板塊的漲勢也成為推動陸股的另一力道。
台新中國精選中小基金經理人游欣穎認為,A股慢漲格局有望延續。主要因大陸流動性依然保持寬鬆,今年第一季為信用債到期高峰,預期貨幣市場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且新發公募基金及外資流入依然相當積極,增量資望持續湧入A股市場。
此外,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需求擴張將持續帶動大陸出口和製造業增速的回升,預期大陸首季基本面轉佳有望持續墊高A股底部區域,樂觀看待A股後市表現。在類股操作上,相對看好消費、科技、醫藥等成長利基股。
大陸經濟處於復甦軌道,2021年觀察重點為消費與投資,就業市場回溫與製造業投資,將可帶動進一步成長。目前外資占A股比重仍低,評價仍有提升空間。題材看好內需消費、基礎建設及科技如半導體、5G、新能源等。(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據晨星基金資料顯示,截至元月21日為止,今年來大中華基金績效幾乎全部是正報酬率,更有48檔績效超過一成。
富達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翠玲指出,如果疫苗接種全球普及,跨境限制解禁,有望帶動全球各地經濟活動重啟(Reopening),各地可能出現報復性消費,大陸已逐漸走出疫情影響,率先進入經濟復甦中升段。然而當外在環境對大陸相對不利時,目前大陸政策明顯促進內需消費市場,因此,投資陸股則可以跟著政策走。
安聯中國策略基金經理人蘇泰弘表示,以大陸當地大循環為主體,側重需求側改革,提升當地消費大循環為主,加上國際外部循環,消費動能成為推動今年陸股成長一大動能。
除了宏觀經濟、政策面的題材之外,近期能源轉型更成為投資熱門議題,新能源、電動車(EV)相關板塊的漲勢也成為推動陸股的另一力道。
台新中國精選中小基金經理人游欣穎認為,A股慢漲格局有望延續。主要因大陸流動性依然保持寬鬆,今年第一季為信用債到期高峰,預期貨幣市場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且新發公募基金及外資流入依然相當積極,增量資望持續湧入A股市場。
此外,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需求擴張將持續帶動大陸出口和製造業增速的回升,預期大陸首季基本面轉佳有望持續墊高A股底部區域,樂觀看待A股後市表現。在類股操作上,相對看好消費、科技、醫藥等成長利基股。
大陸經濟處於復甦軌道,2021年觀察重點為消費與投資,就業市場回溫與製造業投資,將可帶動進一步成長。目前外資占A股比重仍低,評價仍有提升空間。題材看好內需消費、基礎建設及科技如半導體、5G、新能源等。(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
新聞關鍵字:
5G、 半導體、 疫苗、 跨境
‧ 消費 、 大陸 、 投資 、 陸股 、 今年 、 經濟 、 基金 、 A股 、 內需 、 科技 、 持續 、 市場 、 看好 、 全球 、 有望 、 帶動 、 循環 、 成為 、 成長 、 能源 、 主軸 、 創新 、 以來 、 漲勢 、 主要 、 表示 、 表現 、 績效 、 各地 、 疫情 、 進入 、 復甦 、 相對 、 目前 、 政策 、 中國 、 經理人 、 當地 、 需求 、 提升 、 動能 、 推動 、 題材 、 流動性 、 依然 、 保持 、 預期 、 外資 、 製造業 、 聚焦‧ 保持 、 陸股 、 游欣穎 、 科技 、 基金 、 動能 、 EV 、 成為 、 台新 、 蘇泰弘 、 Reopening 、 表現 、 以來 、 成長 、 全球 、 需求 、 能源 、 依然 、 中國 、 市場 、 黃惠聆 、 目前 、 帶動 、 疫情 、 提升 、 投資部 、 創新 、 大陸 、 績效 、 台北 、 當地 、 政策 、 製造業 、 投資 、 消費 、 漲勢 、 主要 、 經理人 、 內需 、 張翠玲 、 A股 、 有望 、 題材 、 經濟 、 持續 、 循環 、 表示 、 預期 、 外資 、 流動性‧ EV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時報資訊
- 更多財經新聞 »
‧
消費
、
大陸
、
投資
、
陸股
、
今年
、
經濟
、
基金
、
A股
、
內需
、
科技
、
持續
、
市場
、
看好
、
全球
、
有望
、
帶動
、
循環
、
成為
、
成長
、
能源
、
主軸
、
創新
、
以來
、
漲勢
、
主要
、
表示
、
表現
、
績效
、
各地
、
疫情
、
進入
、
復甦
、
相對
、
目前
、
政策
、
中國
、
經理人
、
當地
、
需求
、
提升
、
動能
、
推動
、
題材
、
流動性
、
依然
、
保持
、
預期
、
外資
、
製造業
、
聚焦
‧
保持
、
陸股
、
游欣穎
、
科技
、
基金
、
動能
、
EV
、
成為
、
台新
、
蘇泰弘
、
Reopening
、
表現
、
以來
、
成長
、
全球
、
需求
、
能源
、
依然
、
中國
、
市場
、
黃惠聆
、
目前
、
帶動
、
疫情
、
提升
、
投資部
、
創新
、
大陸
、
績效
、
台北
、
當地
、
政策
、
製造業
、
投資
、
消費
、
漲勢
、
主要
、
經理人
、
內需
、
張翠玲
、
A股
、
有望
、
題材
、
經濟
、
持續
、
循環
、
表示
、
預期
、
外資
、
流動性
‧
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