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罹患心血管病風險較高,但女性過了1時期風險激增,心臟科醫師提醒保養關鍵【常春月刊】

男性罹患心血管病風險較高,但女性過了1時期風險激增,心臟科醫師提醒保養關鍵【常春月刊】

文: 陳玠宇(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維持良好的心血管健康是許多人所追求的目標:76歲的張奶奶閒來無事常看報章媒體雜誌,也常訂購保健食品來保養身體健康,閒來無事也會吃燕麥、堅果、紅麴、魚油、葉黃素、鈣片,然而吃了許多保健食品究竟臨床效益多大,張奶奶卻始終不甚明瞭,遂至診間詢問專業心臟科醫師的意見。

多年來,醫學界提倡預防醫學保健的概念,對於尚未發生心血管事件給予提前預防處置稱作「初級預防」;而對於已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所做的預防處置,則稱作「次級預防」。

心血管重要危險因子

心血管重要危險因子包含:年齡、性別、肥胖及三高或代謝症候群、抽菸、遺傳家族史等。以下將針對各項風險因子做簡單的分析,全球醫學界使用最廣及最久的心血管風險預測指標為『佛萊明漢風險預估評分表(Framingham Risk Score)』,自1948年起持續至今已累積三個世代的長時世代性研究。目前國健署網站也有提供相關風險預測評估,並提供本土化的「台灣慢性病風險評估」,涵蓋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不良事件評測分析。

以往認為男性年齡大於45歲以及女性年齡大於55歲為冠心病之高風險因子,而年齡與性別為非自我可控因素,然而根據最新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分析,不論男女,年齡大於35歲以上,冠心病盛行率即開始顯著增加,尤其年過40歲後,男女發生心血管事件之機率分別為49%及32%,而且男性罹患冠心病風險大於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停經過後,風險則大增。

有家族病史的人,更須著重初級預防

遺傳家族病史或早發性心血管病史也為非自我可控因素,當家族有年齡小於50歲即發病的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則該家族成員罹患冠心病死亡風險增加,且後代發病年齡會有更加年輕化趨勢,也因此更須著重初級預防。

針對肥胖及代謝症候群,定義為符合以下五項至少其中的三項(1)腹部肥胖: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2)血壓偏高:收縮壓大於1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大於85毫米汞柱,(3)空腹血糖偏高,大於100 mg/dL,(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大於150 mg/dL,(5)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男性小於40 mg/dL、女性小於50 mg/dL。若罹患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糖尿病罹病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症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得到代謝症候群的原因,當中肇因於不良的生活及飲食型態約佔50%,遺傳因素約佔20%。根據過往美國研究分析,當體重每增加約0.75至1公斤時,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約增加4%,死亡風險則增加9%。

多數人不知道已經罹患高血壓

台灣高血壓盛行率約為每3至4位成年人,即有一位有高血壓,甚至許多民眾不知自己已罹患高血壓,而造成日積月累的潛在器官損傷。過往高血壓定義為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而在台灣目前則強調居家血壓量測的重要性:當平日居家平均血壓收縮壓超過1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80毫米汞柱,則定義為高血壓。

根據近期亞洲多中心醫學研究發現,即便60至80歲的年長者,平均每降低一毫米汞柱的收縮壓,約可降低2.8%的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因此建議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都應將血壓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的標準,可以獲得最大的臨床效益,更甚者,在80至89歲的年老者,每降低20/10毫米汞柱的血壓,約可降低約3成的冠心病死亡風險,因此別再聽信網路傳言的高血壓換算公式或者年紀愈大血壓控制不用嚴格的假訊息。

高血脂患者得心血管疾病風險高3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