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大手術很擔心,想轉到大醫院該怎麼做?會得罪原先的醫師嗎?需要重新接受檢查嗎?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375期
接受手術這件事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一輩子當中的「大事」,莫不謹慎、思慮再三。舉凡醫師的經驗、醫院的名氣、手術的方式以及術後的照顧等,除了醫護團隊的事前評估之外,家屬親友團的眾多意見,經常左右著病家的決定。近年來,患者已經有能夠一同參與醫療決策評估的趨勢,因此,患者「瞞著醫師」到其他醫院就診,或是找上同一家醫院但不同醫師,去詢問第二意見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
一旦決定要轉診至其他醫院接受手術,又是另一番大工程,不僅可能要全套身體檢查重新做一遍,即便將原先做過的檢查影像檔或是文字病歷紀錄帶著,都仍然可能帶到非該次手術相關的資料,或是甚至是厚厚的一本病歷資料,根本不知道該申請哪一部分的病例影本。
專業對專業,才能更精準
馬偕紀念醫院品質管理部部長李君儀提到,台灣的醫療可近性高,尤其是大台北地區,大型醫療院所的密集度非常高,患者要在不同醫院之間尋找「打聽到」的醫師,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過去,也曾有過患者在門診間就開門見山地說:「我已經在某某醫院做過檢查確定診斷了,只是想來問問你的意見。」
其實從醫療專業的角度來看,透過「醫師對醫師」作為窗口溝通轉院事項,患者可以省去轉去另一家醫院之後,可能要重新做全套檢查的費時功夫,而且也比較不會因為溝通錯誤造成病情誤判,以利縮短救治時間,才能達到轉院尋求醫療的目的。尤其是外科手術,術前的溝通上,專業部分又有許多細節,如果要轉院開刀,這種事還是「讓專業的來吧」!
李君儀舉例,曾有裝置葉克膜及心室輔助器之後,無法脫離這些輔助工具的病人,經過專業的判斷,需要做心臟移植手術才能活命,所以,他就建議患者轉至另一家心臟移植經驗豐富的醫院,並且親自和對方醫師做聯繫。經過來回溝通之後,對方醫院也願意收治,於是就安排救護車轉至他院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後來患者平安出院回家休養。
可主動提出轉院要求
現今網路科技發達,不乏上門「挑戰醫師專業」的患者,表達若是接受到的服務不滿意就要轉診的敘述。其實在醫師端大多都能接受被諮詢、患者只是來問問意見的景況,「來掛我門診,不一定就要給我開刀呀!醫師的職責就是解決患者的問題,尤其網路上的資訊太過繁雜,患者若沒有自行整理、去蕪存菁的能力,來找醫師可以獲得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意見。」
如果患者真的想要轉院,其實不必覺得對原來的主治醫師感到抱歉或不好意思提及,用開放的胸襟大方和醫師討論,如果藉由醫師專科科別團體間的專業意見提供,就能得到確切精準的治療訊息,好過自己到處打聽或是將他人經驗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不合時宜。
李君儀說,像是全台進行機器手臂微創心臟手術的心臟外科醫師有個自己的LINE群組,會經常將專業訊息和手術的情況、病例討論等資訊放在LINE上互相交流。平常在醫學會遇到時,也會趁機討論最新技術以及照顧患者的經驗,同時會關心轉診過去的患者後續狀況。
轉至他院,先開立轉診單
國外醫療院所的轉診規則比較明確,在網站上都有需要事先提出申請的表章單據,例如美國知名的Mercy Hospital & Medical Center就在網站上公告,依據不同緊急程度做出的轉診方針,以及代為諮詢和需要額外付費的收費標準。而在台灣,因為健保單一保險人制度的關係,患者不受到在不同保險人間轉換的限制,不過,一旦決定從A醫院轉診至B醫院接受手術,還是得花不少準備資料的功夫。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