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環、智慧手錶正夯,戴上了,就能當自己的健康管理師嗎?

你注意到了嗎?身邊只要稍微有運動習慣的人,幾乎都在瘋穿戴式裝置。因為穿帶式裝置已經不僅只是時尚表現而已,也可以成為自己專屬的運動教練及自我健康管理師。
以往,運動的強度需要靠自己來體驗,包括什麼時候才算運動強度剛剛好?很多教練或是復健科醫師都會告訴你:「只要運動到有點喘又不會太喘的時候;或者是在還能說話聊天的程度就算是『嘟嘟好!』」過去必須透過這種簡單的自我感覺,或是經手測量脈搏、心跳等,來作為判斷當下運動強度的指標。如今,科技大躍進,在智慧手環、智慧手錶問世之後,無論是心跳、脈搏、消耗的卡路里等基本的數據,都可以在面板上真實呈現,還能順便分析或是督促自己,運動量是否足夠!
穿戴式裝置的主要消費者分成兩類,有一類是有運動習慣的人,想藉著智慧手環或智慧手錶來了解自己的運動行為和狀態;還有另一類則是原本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期待藉由這類商品來建立屬於自己良好且固定的運動行為。
愛好跑步人可當隨身教練
對於路跑愛好者來說,若是想達到燃脂健身的功能,就需要隨時能有運動心律監測、卡路里消耗量、跑步的距離及速度測量等記錄功能,這個時候,路跑手錶、心律手環等運動穿戴裝置就相實用。
這類專門為入門級或是專業級跑者所設計的穿戴式裝置,可以提供運動的速度、距離與位置等訊息,還能計算出所消耗掉的熱量,甚至藉著數據可以制定一套最適合自己的的運動計畫,隨時檢視並且追蹤,做出適當的調整。
「在沒有運動教練相伴的情況之下,穿戴式裝置的確可以當作隨身陪跑與激勵的運動教練,讓跑者或運動員發揮極限。」運動教練陳智豪指出。
商務人士運動時的最佳幫手
前馬偕醫院內科以及感染科醫師李典穎以自己的使用經驗分享,他認為智慧型手錶是把智慧型手機的功能化繁為簡且移到手錶上來,最好的用途在於「可以在不方便隨身攜帶手機的情況下,需要隨時處理公務,又能騰出兩支手空出來做更多的事情。就好比在騎車或游泳的時候,可以即時處理緊急的公務。」
另一方面,穿戴式科技同時也是想要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工具之一。陳智豪說,他也曾看過有些想要運動健身卻又貪懶的人,確實可以靠著智慧手環或智慧手錶來達到提醒、激勵運動的效果。例如有些運動手錶可將數據上傳雲端,系統可以做數據統計並顯示軌跡地圖,清楚測量自己的週跑量或月跑量,或者做出週報、月報來提醒自己,雲端上甚至有社群的功能,可以和朋友競賽、砥礪與分享,這些都可以達到激勵運動的目的。
銀髮族的健康貼身看護者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把穿戴式裝置運用在看護及防走失等用途上,有著相當的功能,尤其是具備智慧定位性的產品,特別適合使用在失智的人、精神障礙或是小朋友身上,一旦走失,路人就可以透過掃描手環內的資訊,自動連到通報中心,完成通報,協助走失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市面上就已經發展出一款可結合安全通話救援、即時定位、健康量測資訊以及計步功能的防水科技手錶,透過APP或是雲端系統的介面,設定各種緊急連絡資訊,一旦發生緊急救援時,除了可以撥打緊急電話到設定好的緊急連絡人外,雲端服務平台也會同時啟用SOS緊急通話,有專人接通可以提供所需要的緊急救援。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