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鬱症和年輕人不同!揭「老人憂鬱13個症狀」,出現任1個都要小心 莫名痠痛、過度就醫中鏢

老人鬱症和年輕人不同!揭「老人憂鬱13個症狀」,出現任1個都要小心 莫名痠痛、過度就醫中鏢

68歲的A女士兒女都在外生活,偶爾才回家,退休後她便在家中照顧年邁的父母,但父母相繼離世後,她開始覺得很疲倦、全身痠痛、不想動、不想講話,而且記憶變差、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又睡不好、胃口不好,興趣降低也不想和朋友外出,她懷疑自己有嚴重的身體疾病,卻不想就醫治療。

直到A女士的女兒回家發現異狀,帶往醫院診斷後發現A女士罹患「鬱症(MDD)」。鹿港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療體系主任邱南英醫師表示,老人鬱症和年輕族群鬱症的原因、症狀和徵候的表現有些不同,而且老年人的自殺死亡率比年輕族群高上許多,身邊的親友應該特別注意。

老人憂鬱常見「鬱症」的表現 與社會因素及身體狀况與失落較具關聯

鬱症(MDD)常被外界稱為重鬱症、重度憂鬱症,但邱南英副院長提到,MDD英文全名為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並沒有「重度」的意思,而是「主要的憂鬱症」,此外MDD其實也有輕、中、重的差別。

鬱症會發生在任何的年齡層,可是老人鬱症的病因和年輕人鬱症有些不同。邱南英副院長表示,年輕人有很高的比例是因為遺傳因素,但是老人家跟社會因素(如:社會階層較低、缺乏社會支持)等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也和以下的因素有關:
  • 失落:身體狀況變差、自主能力變差、退休、失去親友等導致的失落感。
  • 孤獨:獨居、家庭結構改變、居住環境的改變、現有的支持減少等導致的孤獨感。
  • 生理因素:
  • 身體的功能變差、受限、失能。
  • 神經生物危險因子(如:老化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改變,或皮質脂酮素、血清素、正腎上腺素等的濃度改變)。
  • 大腦的退化、萎縮。
  • 其他的身體疾病。
  • 藥物作用。
    • 人格特質:本身就容易發脾氣、對人有敵意,或是衝動控制力較差、抗壓性較低、較易依賴他人,強迫型人格、完美主義、無變通性等都容易有鬱症的產生。
    • 營養: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變差和維生素的濃度有關,尤其維生素B群會影響鬱症的產生。


    老人鬱症經常以生理表徵表現 應該注意「這些」警訊

    除了導因不太一樣外,老人鬱症的表現也和年輕族群有些不同,邱南英副院長表示,以現象學的觀察來說,老人鬱症的病友可能常常會說自己哪裡疼痛、哪裡不舒服,或是認知功能(如:記憶力、注意力、執行能力等)變差;他們也常常會認為是自己有身體方面的問題,可是就是很少直接說「我心情不好」。

    邱南英副院長提到,如果身邊親友發現老人家的行為、表情改變,容易不安、焦慮、發脾氣,而且常有無法解釋的疼痛問題,或是過度擔心身體有狀況,甚至有拒絕就醫或過度就醫、自己使用成藥等不當的醫療行為,都應特別注意,尤其興趣明顯減少、不想講話、不想動、社會退縮都是最大的警訊,都應盡快協助就醫,接受診斷與積極治療。

    老人鬱症如何治療? 老年人不願意就醫怎麼辦?

    在老人鬱症的治療上,邱南英副院長表示,並不是所有的鬱症都非得用藥不可,輕度的鬱症可以考慮心理治療、諮商、支持等,但是如果是中度及以上就必須使用藥物,至少要經過約8-12週的急性治療,與後續4-9個月的持續治療;如果比較嚴重、重覆發作、有自殺風險、特殊的個案,維持治療至少要一年以上。

    若需要藥物介入,針對憂鬱本身,教科書建議第一線的藥物治療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類藥物,但是從臨床角度來看它的療效並沒有很好,現在有些新的藥物相對較有幫助。以快速抗憂鬱的鼻噴劑為例,目前在台灣適應症為鬱症合併有自殺意念者,能幫助病友在短時間內緩解症狀、阻擋自殺念頭。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