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狹窄一定要放支架嗎?先透過1種檢查,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醫生,血管狹窄一定要放支架嗎?」血管硬化狹窄,會造成心肌缺氧、引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但放置支架恐增加經濟負擔與藥物副作用。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心導管配合即時冠狀動脈流速差(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 iFR)測量系統,可精準評估患者是否需置放支架,有助減少經濟負擔、降低再度狹窄的機率,以及服藥後的出血風險。
高齡、三高等5類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心臟疾病長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心臟的正常運作,主要仰賴表面的冠狀動脈供應心肌細胞氧氣和養分才能維持。隨著年紀增加、三高等風險,血管內會逐漸慢性發炎並且累積膽固醇斑塊,逐漸讓血管硬化、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引發心絞痛或是危及生命的心肌梗塞。
高齡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肥胖
抽菸
冠狀動脈狹窄 一定要放支架嗎?
60歲的江太太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十二指腸潰瘍,曾經因嚴重腸胃道出血而病危住院多日,今年更發現冠狀動脈中有廣泛的動脈硬化而且懷疑有嚴重狹窄!患者住院接受心導管的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的中段及遠端都有約50-70%狹窄病灶,可能需要做血管擴張並置放冠狀動脈支架。但放了支架後,需要長時間同時服用2種抗血小板的藥物以避免支架內急性血栓,江太太擔心胃出血復發,而且平日沒有明顯心絞痛,希望好好地再度謹慎評估。
心血管中心團隊使用即時冠狀動脈流速差iFR測量系統,以導絲進入血管量測左前降支在狹窄處前後的壓力差,數值顯示沒有明顯差異,暫時不需要置放支架。江太太在心導管檢查後,繼續積極服藥控制慢性病,經過多年仍沒有心絞痛,追蹤心臟的功能也在正常範圍。

▲(右)江太太初步進行心導管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多處狹窄(箭頭處),(左)接著進行iFR檢測,數值沒有顯著變化,暫時不用放置導管。(國泰醫院提供)
控制三高、戒菸是關鍵
隨著社會越趨高齡,以及飲食越來越西方化的關係,冠狀動脈硬化患者越來越多,在臨床上也常發現不少患者,初次接受心導管檢查時,就發現同時多條冠狀動脈都有問題,而且每條血管都有多處狹窄!
不少民眾擔心「難道每個狹窄的病變都需要擴張置放支架嗎?」蘇彥伯表示,其實根據最新的研究,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最大的好處,主要在於改善病患心絞痛的症狀,要能夠真正地降低因為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而住院的死亡風險,最重要的其實是積極的控制血壓、血糖、戒菸等。
如何評估哪些病灶才需放支架?
- 記者:常春月刊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