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中風錯過治療黃金期恐永久聽力損失 把握黃金72小時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47歲的周小姐某天早上突然右耳聽力模糊,如同搭飛機般悶塞,就醫後診斷為耳壓過大。不料隔日症狀加劇,耳朵雜音讓她近乎崩潰,轉往大醫院急診。然而,後續接受4劑特殊藥物注射效果不彰,病情反而惡化到無法正常生活與工作,甚至連日常聲響都難以忍受。最終,經噴氣球檢查才確診為耳中風,之後轉至臺北榮總住院治療,經臺北榮總廖文輝主任悉心治療耐心鼓勵後聽力逐步改善,並奇蹟似地康復。
「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 錯過治療黃金期可能導致永久聽力損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清晨醒來,接電話時突然發現一側耳朵聽不到聲音,還伴隨悶塞感或耳鳴?許多人以為只是耳屎堵塞、感冒未癒或睡姿不良導致耳悶,卻忽略了可能是危險的「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是一種必須搶時間治療的急症,錯過治療黃金期可能導致永久聽力損失。
突發性耳聾(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常見於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者。臨床定義為在3天內,連續3個頻率的聽力喪失超過30分貝,通常為單側發作,約9成患者為單耳失聰,少數為雙側,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相關。
臺北榮總耳鼻喉醫療團隊8大創新整合治療策略 提升突發性耳聾治癒率
廖文輝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常伴隨耳鳴、耳脹、暈眩或失真感,成因至今尚未明確,但多與病毒感染、血液循環障礙、免疫異常、生活壓力及季節交替有關。值得注意的是,突發性耳聾未來五年內罹患腦中風的機率高於一般人,有研究指出其發生率每年10萬人口中約有5至27人會受到影響。臺北榮總耳鼻喉醫療團隊,透過8大創新整合治療策略,提升突發性耳聾治癒率,成效卓著,說明如下:
1.傳統標準治療法:靜脈注射類固醇藥物,抑制內耳的發炎反應,也減少口服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與不適感。
2.中耳腔類固醇注射:針對較嚴重型患者(大於50分貝),直接將類固醇藥物注射,經中耳腔至內耳以提升療效。
3.個人化量身訂做的治療策略:依據病人個人化身體與生活現況,要求進行減重、改善睡眠、生活節律的調整。
4.聽力圖預測與調整治療策略: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分析,聽力圖可以協助預測預後與調整治療策略。
5.獨創聽力量值APP:可居家檢測早期發現突發性耳聾,爭取黃金治療期及住院期間的聽力監測與聽力追蹤。
6.獨創遠紅外線照射治療:突破性的輔助療法,使用遠紅外線聚焦照射內耳,以改善耳蝸微循環與代謝。
7.獨創聽能復健操:獨創的呼吸放鬆技巧,包括一系列深呼吸和放鬆技巧,有助於頭頸部循環的改善,旨在減少壓力並促進內耳的血液循環。
8.獨創突發性耳聾衛教手冊:突發性耳聾衛教指導內容及文獻整理,包括實際案例分享與經驗。
▲廖文輝醫師說明,聽力量值APP可居家檢測早期發現突發性耳聾,爭取黃金治療期及住院期間的聽力監測與聽力追蹤。(圖/臺北榮總提供)
突發性耳聾若能在症狀出現後72小時內接受治療 高達7成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復聽力
臨床統計資料顯示,突發性耳聾若能在症狀出現後72小時內接受治療,有高達7成的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復聽力,而自然恢復的機率則介於32%至65%之間。
然而,一旦治療延誤超過14天,其療效將顯著降低。因此,當出現單側耳朵突發性聽力下降、耳鳴、耳內悶塞感、聲音失真,甚至伴隨頭暈與頭痛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突發性耳聾並非無法治療,然而治療的關鍵在於及時性。
廖文輝醫師提醒民眾,務必掌握黃金治療的72小時,不應因自行觀察或猶豫而延誤就診。臺北榮總耳鼻喉醫療團隊具備完善的診斷技術與整合治療方案,可協助患者挽救寶貴的聽力,早日重拾聽見幸福的喜悅。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