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早期收縮」每日多達1萬下! 3D燒灼術擺平心悸胸痛

「心室早期收縮」每日多達1萬下! 3D燒灼術擺平心悸胸痛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一名30歲年輕女性出現心悸與胸痛,找不出病因,進行24小時心電圖檢查才發現竟然是一天超過1萬下的「心室早期收縮」!患者吃藥無法緩解,又擔心傳統手術有後遺症,經過醫病間詳細的溝通討論,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暨心臟電生理學科主治醫師黃奭毓進行「3D立體定位系統燒灼術」,在相當低輻射的環境下,精準成功地治療心室心律不整,心臟不再亂跳,也不用再吃藥。

何謂心室心律不整? 心室早期收縮



人類的心臟跳動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來控制,經由房室結,把電刺激由心房傳到心室,引起心臟的收縮,以維持正常的血壓及身體所需之血液供應。正常情形下,人的心跳在休息狀態下是規律的,每天心跳的總次數約為12,000-15,000次。

黃奭毓表示,心室早期收縮是由心室的異位節律點發出激動波使心室提早收縮,一般來說,心室早期收縮並不會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藥物治療仍是優先的選擇。但在某些狀況下,如發作頻率過高(每天心律不整的次數超過6,000-10,000次或比率超過5-10%)、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以及症狀明顯難以忍受的病人,電生理燒灼術治療大都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果,讓病人在術後的發作次數大幅下降,甚至治癒。

傳統和3D立體定位電燒手術差異



一般傳統的心律不整電燒手術是利用X光透視心臟,幫助醫師進行準確的心導管電氣診斷與燒灼治療。但對於兒童、年輕女性、孕婦甚至醫師來說,暴露在輻射當中對人體都不是一件很好的事。

相對的,3D立體定位系統藉由裝置在病人身上的貼片位置,讓電腦去定位導管與心臟的相對位置,不需要暴露於輻射線就可以達到和傳統X光透視一樣的效果,不但減少輻射量、降低病患風險,甚至達到零輻射目標,而且在定位上更比傳統X光透視的方式精準,因此對於心律不整的治療是一大福音。

黃奭毓進一步說明,目前「低輻射的3D立體定位系統燒灼術」主要應用於陣發性上心室頻脈、心室早期收縮及典型心房撲動的病患,未來也有機會應用在其他心律不整的地方。健保對於複雜性心室心律不整,有給付3D立體定位系統燒灼術,但若是年輕或懷孕者患有一般性上心室心律不整,則必須自費使用。

手術類型

傳統X光系統電燒術

3D立體定位系統燒灼術

手術方式

使用X光機拍攝心臟平面影像與收集心臟電生理訊號,即可確認病灶位置施行治療

整合心臟電生理訊號及位置,形成心臟3D影像圖,精準定位病灶位置並治療

適用類型

僅適用於典型心律不整

適用於典型及複雜型心律不整

照射時間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