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數位雙胞胎」 精準預防大腸直腸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十大癌症第1位[i]。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探討人工智慧(AI)應用於精準醫療熱潮,利用分析電子病歷與用藥史,設計適當介入措施,藉由機器學習與調整,形成物聯網客製化監測,達到及時疾病風險評估與決策目的,藉由動態效益評估進行滾動式調整與監視,再結合大數據和數位資料應用於「三段五級」防治工程,達成智慧精準健康防治。
數位雙胞胎(Digital Twin)又稱數位分身、數位對映,是指現實世界的物理實體(例如人、商品、流程或整套系統)在數位平台上的一份Copy,可用來觀察實體、或是模擬實體所發生的變化,在健康照護精準防治應用至關重要。美國計劃在未來3年內投資於數位雙胞胎,從2020年開始,此項目投入金額呈指數倍成長,預計將在2030年醫療保健計劃中達到66%佔比。
▲▼數位雙胞胎是指現實世界的物理實體在數位平台上的一份Copy,在健康照護精準防治應用至關重要。(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
AI初段預防:智能家庭
嚴明芳教授以大腸直腸癌為例,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疾病風險,正常腸道會逐漸發展出小腺瘤、大腺瘤,變成初期癌變,最後導致大腸直腸癌。隨著科技高速發展,在疾病預防方面強調個人化,不只針對個體間差異,還包括:慢性病、癌症等多階段疾病預防。根據實證資料顯示:
初段預防:癌症與代謝症候群具顯著相關性,可藉由生活型態改變,並利用AI輔助進而得到改善。
次段預防:可將AI應用於糞便潛血及腸鏡篩檢。
末段預防:應用於微創手術、達文西手術以及機器人手術等新興技術。
在未來初段預防中,智能家庭(Smart House)等物聯網產品扮演重要角色,包括:臥室能得知用藥順從性及睡眠狀況;廚房可連結冰箱得知飲食習慣及品質;廁所則能利用智慧馬桶,收集尿液、糞便以及行為等資訊,透過雲端計算進行風險預測與介入建議,其中民眾心理障礙、技術挑戰、經濟因素、倫理道德等,都是執行時需納入考量與解決問題(Gambhir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 Gambhir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8; Ge et a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智慧型手機 協助鏡檢前清腸準備
智慧型手機也能輔助檢測大腸癌!一項研究將500名受試者分為智慧型手機AI組與對照組,手機組需拍下每次排泄糞便並將其上傳至系統。結果發現,AI精準預測理想清腸程度高達98%,且清腸程度佳比例、波士頓清腸量表(BBPS)分數、飲食順從性以及清腸藥服用順從性皆高於對照組,顯示透過AI智能輔助,有助於促進健康(Zhu et al, npj Digital Medicine, 2023)。
除了針對個人進行評估,數位雙胞胎還能對整個族群進行評估,利用台灣2004年至2020年大腸直腸癌篩檢資料,設計不同情境下個人化篩檢策略,結合不同程度初段預防建議,發現能降低20%大腸腺腫過度診斷,糞便潛血檢查次數減少39%,大腸鏡檢測次數則可下降35%,顯示數位雙胞胎在篩檢應用具有高度效益(Lin et al, npj Digital Medicine, 2023)。
▲▼數位雙胞胎是指現實世界的物理實體在數位平台上的一份Copy,在健康照護精準防治應用至關重要。(圖/台大公衛團隊提供)
個人化菌相偵測 精準辨識罹癌高風險族群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