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不是有症狀才吃藥!醫破解常見迷思 籲規律用藥、記錄病況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現年56歲、任職市調公司管理職的謝小姐從小受慢性蕁麻疹困擾,懷第二胎時症狀加劇,因喉嚨腫脹、呼吸困難三度送急診。過去的她雖然有接受治療,但藥物吃了又停,沒有規律使用,長期反覆的紅腫與劇烈搔癢害她半夜都睡不好,隔天仍得照常開會、管理團隊,身心俱疲。因此她決心積極治療,至今7年症狀逐漸趨緩,目前也持續配合醫囑服藥。
慢性蕁麻疹「紅、腫、癢」3大症狀 常被誤當食物過敏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卻常被以為是單純的食物過敏,更有患者已嚴格限制飲食還是不能控制疾病。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臺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主任解釋,疾病發作時,免疫細胞過度活化釋放出組織胺,會導致血管擴張、組織腫脹,患者常見有眼、唇的血管性水腫、以及發作位置和時間都不定的膨疹,又稱「風疹塊」,並伴隨劇烈搔癢。臨床上,若症狀超過6週,就有可能是慢性蕁麻疹,應提高警惕。
每5人就有1人蕁麻疹 好發於青壯年女性打擊工作表現
據統計,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曾遇蕁麻疹發作。朱家瑜主任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好發於20至40歲,其中女性約為男性的兩倍,特別是職業女性更為常見,推測需兼顧家庭、事業,蠟燭多頭燒,容易有精神焦慮、失眠、壓力大等問題有關。
青壯年為社會重要勞動力,但慢性蕁麻疹引發的癢感、風疹塊等症狀,可能嚴重干擾夜間睡眠品質,人際關係受挫、情緒與心理壓力也日益增加,進而影響工作。就有研究指出,每4位就約有1位患者工作或出勤表現受衝擊。此外,患者容易落入「發癢→失眠→憂鬱、焦慮→疾病惡化」的惡性循環中,憂鬱與焦慮的風險高於常人6倍。
蕁麻疹有症狀才吃藥?醫:控制疾病需患者配合規律服藥
多數蕁麻疹有機會得到控制,但仰賴患者配合積極治療。不少患者卻以為「出現症狀時再用藥就好」,結果症狀還是反覆發作,進而認為「藥吃了就很有效,沒吃就沒效」,漸漸對治療失去信心,甚至自行停藥。朱家瑜主任指出,就像降血壓藥不會等到血壓變高才服用,慢性蕁麻疹如其名,也屬於慢性病的一種,需要每日規律服藥才能改善病程,若狀況穩定,則可討論調整用藥間隔、逐漸停藥。
醫說明慢性蕁麻疹治療策略 控制不佳可及時討論調整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鐘文宏主任進一步說明,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指引與國際標準相同,第一線治療以第二代抗組織胺為主,若症狀2至4週後仍持續,第二線療程則會提升劑量至最多4倍。
治療期間若急性症狀發作,臨床上會使用類固醇控制。鐘文宏主任解釋,使用類固醇的目的為壓制急性症狀,但頻繁使用可能影響整體免疫系統,需耗費更多時間控制疾病,停用類固醇後,也可能面對疾病反撲。若症狀仍控制不佳、使用抗組織胺易嗜睡等,第三、第四線治療選項包括加入生物製劑、免疫抑製劑等,建議及早與醫師討論調整治療方案。
全台4醫療院所獲國際認證 致力提升蕁麻疹照護品質
為加強全球蕁麻疹臨床交流與研究、提高病友照護品質,全球過敏與氣喘卓越聯盟(GA2LEN)發起UCARE(Urticaria Care蕁麻疹照護)認證,30多項評估項目涵蓋診斷、治療、團隊協作、研究與衛教等,林口長庚、臺大醫院、台中榮總、高雄長庚已先後取得認證,成為國際級的蕁麻疹卓越醫療中心。
對此鐘文宏醫師說明,獲UCARE認證的醫療機構,備有跨科別團隊提供個人化治療,也持續累積臨床經驗與研究數據以加強照護品質,並進一步透過衛教提升患者病識感。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遇到病情反覆,他也建議患者每天寫日記,尤其記下症狀發作當天的飲食、活動等,也可以加入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的LINE 官方帳號《蕁麻疹資訊站》,了解更多的衛教資訊、就醫地圖、或是獲得自我檢測表、病況日記等。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0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