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麩質、低醣、裸食、純素主義…這些新型態飲食療法,你認識幾個?適合你嗎?
我曾經為了產後減肥,試過不少飲食法,不敢攝取碳水化合物,看到鬆軟的麵包、熱騰騰的米飯,無法控制的欲望反而更加膨脹;在食欲無法滿足和充滿罪惡感的情緒間擺盪,那時絕望的認為自己將永遠沒辦法與「肥胖」脫離關係。

走過苦痛的經驗,很不希望大家和我當時一樣,片面認定哪一種營養素是不健康的,或偏重某種飲食療法;每一種天然食物其實都含有多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並非單一類。擔心肥胖而限制食用精緻類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正確的決定,但某些複雜碳水化合物如地瓜,含有膳食纖維,能延續飽足感,反而可幫助避免過度進食。世界上各種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飲食法都有獨到之處,但沒有任何一種是適用所有人,要先詳細了解後,再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千萬不要為了趕流行盲目跟隨。
※無麩質飲食法
歐美流行一種號稱健康又抗敏的「無麩質飲食法」(Gluten-free diet),提倡嚴格戒斷含有麩質食物的飲食。麩質(gluten)俗稱「麵筋」,是存在於許多穀物中的一種蛋白,尤其以大麥、小麥、黑麥等含量特別多;戒斷麩質食物,就是要和麵包、比薩、餅乾、糕點等麵粉製品說再見。
小麥磨成粉末,依麩質(蛋白質)含量高低,分為高筋麵粉、中筋麵粉、低筋麵粉……麵粉筋度愈高,加水後黏度愈高、不易鬆散,像麵包、麵條、麵皮等都因含有麩質而具嚼勁。可惜的是,麩質蛋白在人體腸道中無法被完全分解成胺基酸,在某些人身上便會引發過敏反應,如腹瀉、脹氣、或腸躁症等,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免疫抗體攻擊自身器官的症狀,較常見於以麵類或麵包為主的西方國家,以米食為主的亞洲較少發生。
原本覺得麩質過敏離自己很遠、不用太在意,直到姪子被診斷出無法消化麩質,沒想到小傢伙居然趕上這股「飲食潮流」,於是我也開始注意與觀察;由於台灣飲食型態日漸西化,開始有愈來愈多麩質過敏者出現。在美國超市我看到一整排貨架賣的都是當紅的無麩質食物、零食,各種不採取麩質製作的新型態食物綻放而出;仔細一看卻發現,為了改善無麩質食物口感上缺乏嚼勁,廠商會增添更多的油與糖增添美味。這樣,對一般只為了健康、減重的人,可能又掉入另一個陷阱了。

※裸食主義
裸食(Raw Food)概念源自於20世紀初的瑞士,基於對「重返自然」的渴望與嚮往,強調不加熱、不加工,以食物最接近自然的原始型態製作而成的生蔬食料理。1970年代,裸食在美國又重新受到關注與歡迎,日漸發展至今的多元內涵。究竟它與傳統料理有什麼不同?
裸食不是完全不能加熱,是烹調溫度要低於47℃以下,以最赤裸裸的風味吃下食物。這大大改變了我對於「吃菜」的見解,原來蔬菜也能有「半生熟」的烹調方式。在原料的挑選亦是一門學問,從發芽堅果、發酵生食到超級濃縮蔬果粉,為的是保留食材中的完整酵素與營養。
在峇里島上裸食課程後,我發現喜歡這類飲食的人,身心靈特別著重與大自然母親(motherland)的連結,吃只是一環,同時以瑜伽、冥想、音樂、念誦等方式淨化內心,並期盼與其他「有情」產生情感共鳴、愛的連結。
正當我們搖旗吶喊要環保護生,旁人也許還不太領情;然而,別人家一副波希米亞風格,綁著頭巾,圍圈圈唱著梵文歌曲,喝著發酵飲(不是酒)、吃著有機蔬菜佐嬰兒食物(裸食很多打成爛泥),這樣的生活方式卻吸引來自世界各地一群群的門徒,真是開了眼界。現今的裸食概念更加符合人性,不一定要從早到晚、不分季節的吃生食,因應自己身體狀況做調整,就能攝取到食物中最多的營養素了
※低醣/極低醣飲食法

走過苦痛的經驗,很不希望大家和我當時一樣,片面認定哪一種營養素是不健康的,或偏重某種飲食療法;每一種天然食物其實都含有多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並非單一類。擔心肥胖而限制食用精緻類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正確的決定,但某些複雜碳水化合物如地瓜,含有膳食纖維,能延續飽足感,反而可幫助避免過度進食。世界上各種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飲食法都有獨到之處,但沒有任何一種是適用所有人,要先詳細了解後,再評估自己是否適合,千萬不要為了趕流行盲目跟隨。
※無麩質飲食法
歐美流行一種號稱健康又抗敏的「無麩質飲食法」(Gluten-free diet),提倡嚴格戒斷含有麩質食物的飲食。麩質(gluten)俗稱「麵筋」,是存在於許多穀物中的一種蛋白,尤其以大麥、小麥、黑麥等含量特別多;戒斷麩質食物,就是要和麵包、比薩、餅乾、糕點等麵粉製品說再見。
小麥磨成粉末,依麩質(蛋白質)含量高低,分為高筋麵粉、中筋麵粉、低筋麵粉……麵粉筋度愈高,加水後黏度愈高、不易鬆散,像麵包、麵條、麵皮等都因含有麩質而具嚼勁。可惜的是,麩質蛋白在人體腸道中無法被完全分解成胺基酸,在某些人身上便會引發過敏反應,如腹瀉、脹氣、或腸躁症等,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免疫抗體攻擊自身器官的症狀,較常見於以麵類或麵包為主的西方國家,以米食為主的亞洲較少發生。
原本覺得麩質過敏離自己很遠、不用太在意,直到姪子被診斷出無法消化麩質,沒想到小傢伙居然趕上這股「飲食潮流」,於是我也開始注意與觀察;由於台灣飲食型態日漸西化,開始有愈來愈多麩質過敏者出現。在美國超市我看到一整排貨架賣的都是當紅的無麩質食物、零食,各種不採取麩質製作的新型態食物綻放而出;仔細一看卻發現,為了改善無麩質食物口感上缺乏嚼勁,廠商會增添更多的油與糖增添美味。這樣,對一般只為了健康、減重的人,可能又掉入另一個陷阱了。

※裸食主義
裸食(Raw Food)概念源自於20世紀初的瑞士,基於對「重返自然」的渴望與嚮往,強調不加熱、不加工,以食物最接近自然的原始型態製作而成的生蔬食料理。1970年代,裸食在美國又重新受到關注與歡迎,日漸發展至今的多元內涵。究竟它與傳統料理有什麼不同?
裸食不是完全不能加熱,是烹調溫度要低於47℃以下,以最赤裸裸的風味吃下食物。這大大改變了我對於「吃菜」的見解,原來蔬菜也能有「半生熟」的烹調方式。在原料的挑選亦是一門學問,從發芽堅果、發酵生食到超級濃縮蔬果粉,為的是保留食材中的完整酵素與營養。
在峇里島上裸食課程後,我發現喜歡這類飲食的人,身心靈特別著重與大自然母親(motherland)的連結,吃只是一環,同時以瑜伽、冥想、音樂、念誦等方式淨化內心,並期盼與其他「有情」產生情感共鳴、愛的連結。
正當我們搖旗吶喊要環保護生,旁人也許還不太領情;然而,別人家一副波希米亞風格,綁著頭巾,圍圈圈唱著梵文歌曲,喝著發酵飲(不是酒)、吃著有機蔬菜佐嬰兒食物(裸食很多打成爛泥),這樣的生活方式卻吸引來自世界各地一群群的門徒,真是開了眼界。現今的裸食概念更加符合人性,不一定要從早到晚、不分季節的吃生食,因應自己身體狀況做調整,就能攝取到食物中最多的營養素了
※低醣/極低醣飲食法
-
新聞關鍵字:
減肥、 糖尿病、 餐廳
‧ 飲食 、 食物 、 碳水化合物 、 麩質 、 健康 、 蛋白質 、 素食 、 裸食 、 純素 、 身體 、 主義 、 飲食法 、 攝取 、 蔬食 、 醣類 、 植物 、 動物 、 無麩質 、 營養素 、 比例 、 為主 、 不用 、 蔬菜 、 方式 、 建議 、 來源 、 降低 、 彈性 、 型態 、 麵包 、 無法 、 含有 、 一種 、 更多 、 營養 、 生活 、 減少 、 研究 、 每日 、 脂肪 、 主要 、 選擇 、 餐盤 、 提供 、 豐富 、 食用 、 精緻 、 複雜 、 世界 、 是否‧ 完全 、 常見 、 自然 、 過度 、 食材 、 疾病 、 推動 、 麵粉 、 食用 、 指出 、 適合 、 許多 、 優質 、 蜂蜜 、 人性 、 提供 、 穀物 、 飲食法 、 脂肪 、 心血管 、 植物性 、 療法 、 餐盤 、 身體 、 也許 、 減少 、 營養素 、 提倡 、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 、 健康 、 攝取 、 加工 、 充滿 、 甜點 、 蔬菜 、 食物 、 使用 、 美國 、 正確 、 美味 、 減重 、 蛋白質 、 餐桌 、 無需 、 接近 、 動物性 、 出現 、 無法 、 發生 、 發酵‧ Raw Food 、 motherland 、 Plant 、 Veganism 、 Flexitarian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
‧
飲食
、
食物
、
碳水化合物
、
麩質
、
健康
、
蛋白質
、
素食
、
裸食
、
純素
、
身體
、
主義
、
飲食法
、
攝取
、
蔬食
、
醣類
、
植物
、
動物
、
無麩質
、
營養素
、
比例
、
為主
、
不用
、
蔬菜
、
方式
、
建議
、
來源
、
降低
、
彈性
、
型態
、
麵包
、
無法
、
含有
、
一種
、
更多
、
營養
、
生活
、
減少
、
研究
、
每日
、
脂肪
、
主要
、
選擇
、
餐盤
、
提供
、
豐富
、
食用
、
精緻
、
複雜
、
世界
、
是否
‧
完全
、
常見
、
自然
、
過度
、
食材
、
疾病
、
推動
、
麵粉
、
食用
、
指出
、
適合
、
許多
、
優質
、
蜂蜜
、
人性
、
提供
、
穀物
、
飲食法
、
脂肪
、
心血管
、
植物性
、
療法
、
餐盤
、
身體
、
也許
、
減少
、
營養素
、
提倡
、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
、
健康
、
攝取
、
加工
、
充滿
、
甜點
、
蔬菜
、
食物
、
使用
、
美國
、
正確
、
美味
、
減重
、
蛋白質
、
餐桌
、
無需
、
接近
、
動物性
、
出現
、
無法
、
發生
、
發酵
‧
Raw Food
、
motherland
、
Plant
、
Veganism
、
Flexita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