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桃驗出歐美主流病毒株傳播力強?新變異病毒株又出現?一次看懂病毒演變史
部立桃園醫院的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延燒!此次院內感染疫情的源頭應來自案812美國境外移入個案,而根據疫調發現,前5例確診者體內均驗出武漢肺炎病毒(SARS-CoV-2)之後在歐美流行,且目前也是世界上主流的變異病毒株D614G,並發現帶有L452R位點的突變。究竟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病毒株是否會造成傳播力增加?以及是否有可能被WHO認證成為下一種變異病毒株?

有關這一些困惑,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病毒學家邱超博士(Dr. Charles Chiu)與加州政府公衛部門合作,於2021年1月17日公布對於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G變異病毒株的研究發現,L452R位點突變會直接影響病毒進入人體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變異。至於此變異是否會造成傳播力因此而增加,研究人員認為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對於外界疑惑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G變異病毒株,是否會成為下一種新的變異病毒株?日前1月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羅一鈞醫療應變組副組長曾經提到,雖然部桃群聚感染首5例患者身上均驗出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G變異病毒株,不過此還未經WHO認證為新的「變異病毒株」,且目前還沒有證據支持其傳播力或致病力有改變。因此,以保守來說,目前這個L452R,的確有可能成為新的變異病毒株的「候選人」。
目前許多人有一個迷思,即擔心如果新的點突變出現,是否就等於是出現了新的變異病毒株?其實,由於冠狀病毒屬於容易突變的RNA病毒,因此發現有新的點突變是常見的。而要成為新的變異病毒株的關鍵在於:是否該突變處會造成病毒的傳播力或致病率上升等影響。

部立桃園醫院的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延燒!此次院內感染疫情的源頭應來自案812美國境外移入個案,而根據疫調發現,前5例確診者體內均驗出武漢肺炎病毒(SARS-CoV-2)之後在歐美流行,且目前也是世界上主流的變異病毒株D614G,並發現帶有L452R位點的突變。
除了值得關注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變異病毒株是否有機會成為新變異病毒株的「候選人」之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從去年由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開始流行後,目前全球主要有4種變異病毒株。以下一次帶您看懂變異病毒株的演變史:
變異病毒株始祖:SARS-CoV-2病毒株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件病毒性肺炎案例,至2020年1月7日實驗室檢驗出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且在1月10完成病毒的核酸檢測(病毒定序),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
同年2月11日,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將病毒「2019-nCoV」正式命名為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中文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第二型」,WHO 同時將此病毒引起之「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台灣則於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1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同時,歐美中亞各國陸續發病人數,也明顯有上升趨勢。
到底什麼是冠狀病毒?冠狀病毒是屬於單股RNA病毒,相較於DNA病毒較不穩定,容易突變;而之所以稱「冠狀病毒」,是因為外觀有類似皇冠狀的突起,這些突起的物質稱做「刺突蛋白」或「棘蛋白」(spike protein),屬於一種糖蛋白,也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
當RNA上的核苷酸發生點突變,所轉譯出來的胺基酸就有可能被改變,當病毒原本的胺基酸被改變成另一種胺基酸,而造成病毒傳播力或致死率增強時,就可能造成新變異病毒株的出現。

冠狀病毒是屬於單股RNA病毒,相較於DNA病毒較不穩定,容易突變;而之所以稱「冠狀病毒」,是因為外觀有類似皇冠狀的突起,這些突起的物質稱做「刺突蛋白」或「棘蛋白」(spike protein),屬於一種糖蛋白,也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

有關這一些困惑,根據美國加州大學病毒學家邱超博士(Dr. Charles Chiu)與加州政府公衛部門合作,於2021年1月17日公布對於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G變異病毒株的研究發現,L452R位點突變會直接影響病毒進入人體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變異。至於此變異是否會造成傳播力因此而增加,研究人員認為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對於外界疑惑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G變異病毒株,是否會成為下一種新的變異病毒株?日前1月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羅一鈞醫療應變組副組長曾經提到,雖然部桃群聚感染首5例患者身上均驗出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G變異病毒株,不過此還未經WHO認證為新的「變異病毒株」,且目前還沒有證據支持其傳播力或致病力有改變。因此,以保守來說,目前這個L452R,的確有可能成為新的變異病毒株的「候選人」。
目前許多人有一個迷思,即擔心如果新的點突變出現,是否就等於是出現了新的變異病毒株?其實,由於冠狀病毒屬於容易突變的RNA病毒,因此發現有新的點突變是常見的。而要成為新的變異病毒株的關鍵在於:是否該突變處會造成病毒的傳播力或致病率上升等影響。

部立桃園醫院的群聚感染事件持續延燒!此次院內感染疫情的源頭應來自案812美國境外移入個案,而根據疫調發現,前5例確診者體內均驗出武漢肺炎病毒(SARS-CoV-2)之後在歐美流行,且目前也是世界上主流的變異病毒株D614G,並發現帶有L452R位點的突變。
除了值得關注帶有L452R位點突變的D614變異病毒株是否有機會成為新變異病毒株的「候選人」之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從去年由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開始流行後,目前全球主要有4種變異病毒株。以下一次帶您看懂變異病毒株的演變史:
變異病毒株始祖:SARS-CoV-2病毒株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發現多件病毒性肺炎案例,至2020年1月7日實驗室檢驗出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且在1月10完成病毒的核酸檢測(病毒定序),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此病毒命名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
同年2月11日,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將病毒「2019-nCoV」正式命名為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中文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第二型」,WHO 同時將此病毒引起之「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台灣則於2020年 1 月 21 日出現第1起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同時,歐美中亞各國陸續發病人數,也明顯有上升趨勢。
到底什麼是冠狀病毒?冠狀病毒是屬於單股RNA病毒,相較於DNA病毒較不穩定,容易突變;而之所以稱「冠狀病毒」,是因為外觀有類似皇冠狀的突起,這些突起的物質稱做「刺突蛋白」或「棘蛋白」(spike protein),屬於一種糖蛋白,也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
當RNA上的核苷酸發生點突變,所轉譯出來的胺基酸就有可能被改變,當病毒原本的胺基酸被改變成另一種胺基酸,而造成病毒傳播力或致死率增強時,就可能造成新變異病毒株的出現。

冠狀病毒是屬於單股RNA病毒,相較於DNA病毒較不穩定,容易突變;而之所以稱「冠狀病毒」,是因為外觀有類似皇冠狀的突起,這些突起的物質稱做「刺突蛋白」或「棘蛋白」(spike protein),屬於一種糖蛋白,也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鑰匙」。
-
新聞關鍵字:
4G、 世界衛生組織、 口罩、 新冠肺炎、 武漢肺炎、 疫情指揮中心、 疫苗、 變種病毒、 隔離
‧ 病毒 、 變異 、 病毒株 、 突變 、 位點 、 L452R 、 帶有 、 目前 、 發現 、 2020 、 是否 、 蛋白 、 出現 、 傳播力 、 SARS 、 CoV 、 加州 、 冠狀 、 12 、 變種 、 流行 、 D614G 、 造成 、 成為 、 研究 、 英國 、 WHO 、 Dr 、 刺突 、 感染 、 世界 、 衛生 、 疫苗 、 美國 、 人體 、 屬於 、 RNA 、 細胞 、 胺基酸 、 新冠 、 歐美 、 主流 、 肺炎 、 邱超 、 Charles 、 Chiu 、 影響 、 組織 、 命名為 、 具有‧ 稱做 、 政府 、 武漢 、 樣本 、 成為 、 Science 、 標靶 、 外觀 、 Erica 、 疫調 、 疫情 、 Pan 、 下降 、 人員 、 美國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 、 指數型 、 進入 、 泰國 、 水貂 、 泰國醫學新聞 、 Nelson Mandela Bay 、 群聚 、 2019-nCoV 、 大學 、 病毒 、 證據 、 DNA 、 個案 、 似乎 、 受體 、 親人 、 目前 、 病患 、 Thailand Medical News 、 撲殺 、 衛生 、 VOC-202012/01 、 做好 、 成長 、 案例 、 RNA 、 轉變為 、 衛生部 、 染疫 、 湖北省 、 刺突 、 突起 、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南非 、 延燒‧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羅一鈞醫療應變組 、 泰國 、 武漢市 、 加州 、 湖北省 、 世界衛生組織 、 Los Angeles County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美國 、 邱超 、 武漢 、 丹麥 、 洛杉磯市 、 英國 、 加州政府 、 美國加州大學 、 南非 、 東開普省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L452R 、 美國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 、 強森 、 812 、 台灣 、 WHO 、 中國 、 加州大學微生物病理實驗室 、 大陸 、 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 、 Nelson Mandela Bay 、 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 、 西開普省 、 Pan‧ WHO 、 Charles Chiu 、 D614G 、 Spike 、 RNA 、 2019-nCoV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 ICTV 、 Science 、 VOC-202012/01 、 Patrick Vallance 、 B.1.1.7 、 501Y.V2 、 SARS-CoV-2 、 Eastern Cape Province 、 UCSF 、 Thailand Medical News 、 Erica Pan 、 Los Angeles County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Barbara Ferrer
- 相關新聞專題: 美國疫情嚴重
- 新聞來源: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
‧
病毒
、
變異
、
病毒株
、
突變
、
位點
、
L452R
、
帶有
、
目前
、
發現
、
2020
、
是否
、
蛋白
、
出現
、
傳播力
、
SARS
、
CoV
、
加州
、
冠狀
、
12
、
變種
、
流行
、
D614G
、
造成
、
成為
、
研究
、
英國
、
WHO
、
Dr
、
刺突
、
感染
、
世界
、
衛生
、
疫苗
、
美國
、
人體
、
屬於
、
RNA
、
細胞
、
胺基酸
、
新冠
、
歐美
、
主流
、
肺炎
、
邱超
、
Charles
、
Chiu
、
影響
、
組織
、
命名為
、
具有
‧
稱做
、
政府
、
武漢
、
樣本
、
成為
、
Science
、
標靶
、
外觀
、
Erica
、
疫調
、
疫情
、
Pan
、
下降
、
人員
、
美國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
、
指數型
、
進入
、
泰國
、
水貂
、
泰國醫學新聞
、
Nelson Mandela Bay
、
群聚
、
2019-nCoV
、
大學
、
病毒
、
證據
、
DNA
、
個案
、
似乎
、
受體
、
親人
、
目前
、
病患
、
Thailand Medical News
、
撲殺
、
衛生
、
VOC-202012/01
、
做好
、
成長
、
案例
、
RNA
、
轉變為
、
衛生部
、
染疫
、
湖北省
、
刺突
、
突起
、
世界衛生組織WHO
、
南非
、
延燒
‧
世界衛生組織WHO
、
羅一鈞醫療應變組
、
泰國
、
武漢市
、
加州
、
湖北省
、
世界衛生組織
、
Los Angeles County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美國
、
邱超
、
武漢
、
丹麥
、
洛杉磯市
、
英國
、
加州政府
、
美國加州大學
、
南非
、
東開普省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L452R
、
美國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
、
強森
、
812
、
台灣
、
WHO
、
中國
、
加州大學微生物病理實驗室
、
大陸
、
加利福尼亞公共衛生部
、
Nelson Mandela Bay
、
國際病毒學分類學會
、
西開普省
、
Pan
‧
WHO
、
Charles Chiu
、
D614G
、
Spike
、
RNA
、
2019-nCoV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
ICTV
、
Science
、
VOC-202012/01
、
Patrick Vallance
、
B.1.1.7
、
501Y.V2
、
SARS-CoV-2
、
Eastern Cape Province
、
UCSF
、
Thailand Medical News
、
Erica Pan
、
Los Angeles County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
Barbara Fer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