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懷孕,子宮肌瘤到底留不留?醫師:輕易動刀恐更難孕、子宮破裂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根據健保署統計,四分之一的台灣女性都患有子宮肌瘤。但根據子宮肌瘤大小、位置,仍可能造成經痛、經血爆量、難孕等困擾,不少育齡患者遲遲沒有受孕,會有此疑慮,想要動刀切除子宮肌瘤;到底想懷孕,子宮肌瘤留不留?動力有什麼風險?婦產科醫師怎麼看。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根據健保署統計,四分之一的台灣女性都患有子宮肌瘤。
動刀之前先掌握子宮肌瘤特性,否則可能不孕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王瑞生提醒,子宮肌瘤並非一定要切除,必須要依位置深淺、是否不利懷孕、症狀嚴重性來通盤考量,決定吃藥追蹤或手術治療。尤其,若未清楚掌握子宮肌瘤特性就輕易動刀,不僅無法排除不孕問題,若破壞子宮肌肉層又縫得不夠嚴謹,反增加難孕、子宮破裂或早產的風險!
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可以概略分為三類:
1.垂掛在子宮外(如:有蒂的子宮漿膜下肌瘤)。
2.長在子宮肌層中(如:子宮肌層內肌瘤)。
3.長在子宮內膜、往子宮腔內生長(如:黏膜下肌瘤)。
「漿膜下肌瘤」位置於子宮外,通常不影響懷孕,定期追蹤肌瘤大小即可;但位於子宮肌層的「子宮肌層內肌瘤」及子宮腔內的「黏膜下肌瘤」,較可能造成擠壓輸卵管、子宮內膜不平整,或子宮腔變形等等情況,就會大大影響受孕率及胚胎著床率,也會增加胎位不正及早產等併發症。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儘管透過試管嬰兒療程,胚胎著床率及臨床懷孕率仍會下降,早期流產率也會上升,需與醫師討論先接受手術後再進行助孕療程。

(圖片提供/王瑞生醫師)
切除並非一勞永逸 須注意子宮手術帶來的風險
儘管現有「海扶刀」的熱消融技術蒸發肌瘤、降低對子宮的破壞性,但新技術費用非常昂貴,「子宮肌瘤熱消融術後是否會增加懷孕率」也有待進一步大規模的臨床實驗求證,大部分民眾在考慮切除子宮肌瘤時,仍會選腹腔鏡或腹部手術。因此,提醒育齡患者術前一定要認知,子宮手術對未來懷孕造成的風險,傷口縫合不夠仔細,很可能導致胎兒撐大子宮或自然產時的子宮破裂;術後若有子宮內膜腔傷口結痂、子宮內膜腔沾黏、子宮內膜腔變形及骨盆腔沾黏等情況,也不利胚胎著床。故除了「黏膜下肌瘤」需要在懷孕前接受手術治療外,其他位置的肌瘤若非必要切除,有懷孕計畫者可先保守治療。
王瑞生副院長也補充,子宮肌瘤雖沒有復發的傾向,但國外曾做過整顆摘除的子宮病理標本統計,高達80%的子宮內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肌瘤,這些小肌瘤埋在子宮內膜,一般超音波並無法診斷;換句話說,一次動刀切除肌瘤恐怕也不能一勞永逸。若持續不規律的生活型態、接觸外來的環境賀爾蒙、塑化劑等等,都會觸發小肌瘤持續生長,術後仍得持續追蹤。
懷孕婦女孕期間,應該如何與子宮肌瘤共存?
王瑞生副院長指出,孕期肌瘤可能會造成些微不適,但寶寶與肌瘤通常都可以和平共存到順利分娩。較需注意的是,懷孕期間身體分泌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肌瘤持續變大,若長過快可能會發生「紅色變性」,也就是肌瘤中心區域血流供應不良而壞死發炎,造成疼痛或子宮早期收縮;這是一種良性病變,會出現急性腹痛、噁心、嘔吐和發熱等症狀,要採取對症治療,若是有子宮早期收縮,也可同時使用抑制子宮收縮的藥物治療;大部分的孕婦經過藥物保守治療後,即可獲得緩解、平穩度過整個孕期,所以不需太過緊張,唯須注意,一般不建議在孕期採用肌瘤切除手術來治療紅色變性的問題。

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婦科腫瘤,根據健保署統計,四分之一的台灣女性都患有子宮肌瘤。
動刀之前先掌握子宮肌瘤特性,否則可能不孕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王瑞生提醒,子宮肌瘤並非一定要切除,必須要依位置深淺、是否不利懷孕、症狀嚴重性來通盤考量,決定吃藥追蹤或手術治療。尤其,若未清楚掌握子宮肌瘤特性就輕易動刀,不僅無法排除不孕問題,若破壞子宮肌肉層又縫得不夠嚴謹,反增加難孕、子宮破裂或早產的風險!
子宮肌瘤生長的位置可以概略分為三類:
1.垂掛在子宮外(如:有蒂的子宮漿膜下肌瘤)。
2.長在子宮肌層中(如:子宮肌層內肌瘤)。
3.長在子宮內膜、往子宮腔內生長(如:黏膜下肌瘤)。
「漿膜下肌瘤」位置於子宮外,通常不影響懷孕,定期追蹤肌瘤大小即可;但位於子宮肌層的「子宮肌層內肌瘤」及子宮腔內的「黏膜下肌瘤」,較可能造成擠壓輸卵管、子宮內膜不平整,或子宮腔變形等等情況,就會大大影響受孕率及胚胎著床率,也會增加胎位不正及早產等併發症。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儘管透過試管嬰兒療程,胚胎著床率及臨床懷孕率仍會下降,早期流產率也會上升,需與醫師討論先接受手術後再進行助孕療程。

(圖片提供/王瑞生醫師)
切除並非一勞永逸 須注意子宮手術帶來的風險
儘管現有「海扶刀」的熱消融技術蒸發肌瘤、降低對子宮的破壞性,但新技術費用非常昂貴,「子宮肌瘤熱消融術後是否會增加懷孕率」也有待進一步大規模的臨床實驗求證,大部分民眾在考慮切除子宮肌瘤時,仍會選腹腔鏡或腹部手術。因此,提醒育齡患者術前一定要認知,子宮手術對未來懷孕造成的風險,傷口縫合不夠仔細,很可能導致胎兒撐大子宮或自然產時的子宮破裂;術後若有子宮內膜腔傷口結痂、子宮內膜腔沾黏、子宮內膜腔變形及骨盆腔沾黏等情況,也不利胚胎著床。故除了「黏膜下肌瘤」需要在懷孕前接受手術治療外,其他位置的肌瘤若非必要切除,有懷孕計畫者可先保守治療。
王瑞生副院長也補充,子宮肌瘤雖沒有復發的傾向,但國外曾做過整顆摘除的子宮病理標本統計,高達80%的子宮內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肌瘤,這些小肌瘤埋在子宮內膜,一般超音波並無法診斷;換句話說,一次動刀切除肌瘤恐怕也不能一勞永逸。若持續不規律的生活型態、接觸外來的環境賀爾蒙、塑化劑等等,都會觸發小肌瘤持續生長,術後仍得持續追蹤。
懷孕婦女孕期間,應該如何與子宮肌瘤共存?
王瑞生副院長指出,孕期肌瘤可能會造成些微不適,但寶寶與肌瘤通常都可以和平共存到順利分娩。較需注意的是,懷孕期間身體分泌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肌瘤持續變大,若長過快可能會發生「紅色變性」,也就是肌瘤中心區域血流供應不良而壞死發炎,造成疼痛或子宮早期收縮;這是一種良性病變,會出現急性腹痛、噁心、嘔吐和發熱等症狀,要採取對症治療,若是有子宮早期收縮,也可同時使用抑制子宮收縮的藥物治療;大部分的孕婦經過藥物保守治療後,即可獲得緩解、平穩度過整個孕期,所以不需太過緊張,唯須注意,一般不建議在孕期採用肌瘤切除手術來治療紅色變性的問題。
-
新聞關鍵字:
蘋果
‧ 子宮 、 肌瘤 、 懷孕 、 造成 、 切除 、 手術 、 治療 、 位置 、 王瑞 、 內膜 、 醫師 、 動刀 、 難孕 、 副院長 、 是否 、 食物 、 風險 、 肌層 、 黏膜 、 持續 、 破裂 、 良性 、 統計 、 女性 、 提醒 、 不利 、 追蹤 、 問題 、 增加 、 生長 、 子宮腔 、 通常 、 影響 、 胚胎 、 著床 、 早期 、 注意 、 術後 、 塑化劑 、 觸發 、 孕期 、 收縮 、 藥物 、 留不留 、 輕易 、 常見 、 婦科 、 腫瘤 、 健保署 、 四分‧ 共存 、 期間 、 黏膜 、 特性 、 增加 、 通常 、 臨床 、 健保署 、 困擾 、 胚胎 、 難孕 、 原因 、 尤其 、 沾黏 、 不孕症 、 紅色 、 需要 、 大小 、 荷爾蒙 、 保守 、 不孕 、 婦產科 、 注意 、 腫瘤 、 手術 、 漿膜 、 王瑞生 、 追蹤 、 塑化劑 、 統計 、 刺激 、 風險 、 藥物 、 造成 、 大部分 、 孕期 、 育齡 、 女性 、 技術 、 食物 、 疑慮 、 生活 、 子宮 、 患有 、 肌瘤 、 常見 、 中心 、 賀爾蒙 、 術後 、 不利‧ 王瑞生 、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 、 台灣‧ TFC
- 新聞來源:華人健康網
- 更多健康新聞 »
‧
子宮
、
肌瘤
、
懷孕
、
造成
、
切除
、
手術
、
治療
、
位置
、
王瑞
、
內膜
、
醫師
、
動刀
、
難孕
、
副院長
、
是否
、
食物
、
風險
、
肌層
、
黏膜
、
持續
、
破裂
、
良性
、
統計
、
女性
、
提醒
、
不利
、
追蹤
、
問題
、
增加
、
生長
、
子宮腔
、
通常
、
影響
、
胚胎
、
著床
、
早期
、
注意
、
術後
、
塑化劑
、
觸發
、
孕期
、
收縮
、
藥物
、
留不留
、
輕易
、
常見
、
婦科
、
腫瘤
、
健保署
、
四分
‧
共存
、
期間
、
黏膜
、
特性
、
增加
、
通常
、
臨床
、
健保署
、
困擾
、
胚胎
、
難孕
、
原因
、
尤其
、
沾黏
、
不孕症
、
紅色
、
需要
、
大小
、
荷爾蒙
、
保守
、
不孕
、
婦產科
、
注意
、
腫瘤
、
手術
、
漿膜
、
王瑞生
、
追蹤
、
塑化劑
、
統計
、
刺激
、
風險
、
藥物
、
造成
、
大部分
、
孕期
、
育齡
、
女性
、
技術
、
食物
、
疑慮
、
生活
、
子宮
、
患有
、
肌瘤
、
常見
、
中心
、
賀爾蒙
、
術後
、
不利
‧
王瑞生
、
TFC臺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
、
台灣
‧
T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