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齡比實際年紀大,一定是性早熟?醫師破解兒童長高與骨齡迷思

由於近幾年少子化的衝擊,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在這當中,兒童身高逐漸成為家長關心的議題。再加上學校裡,許多人常常因為同儕的相互比較,而備感壓力。因此小兒科門診不乏有許多家長要求來照骨齡的個案。然而,在門診我常常詢問家長為何在這個時間點想照骨齡?大部分的人都答不上來,只因為鄰居同學有照,就一窩蜂地想來院安排檢查。


骨齡比實際年紀大,一定是性早熟?醫師破解兒童長高與骨齡迷思


甚至有男生17歲已變聲4年,還來要求照骨齡等等超出醫療常規之情形發生。在安排骨齡檢查之前,我們應該要好好了解,正常成長之過程,才能知道哪些人有照骨齡的必要,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

不同時期的成長速度大不同


對於身材矮小之患者,建議看診前應準備好歷年的身高、體重、頭圍、出生週數與出生體重等紀錄。1個剛出生的足月新生兒,大部分的身高會落於50公分上下。出生第1年平均長25公分。出生第2年平均長12.5公分。進入青春期之前,每年至少平均要長4-6公分。在出生後前3年,嬰兒成長發育最關鍵的因素是充足的營養與甲狀腺素。充足的營養可以避免嬰幼兒有缺鐵性貧血,或是維他命D缺乏造成之佝僂症。甲狀腺素在這時期則是腦部發育之關鍵荷爾蒙。進入小學之後,生長激素角色才會越來越重要。

青春期受到性荷爾蒙之刺激,男女生表現大不同。女生平均8-13歲開始有胸部發育,胸部發育後平均2.5-3年會有初經來臨。女生長高最快之時間為月經來臨前1年。平均一年可長高8公分左右。月經來臨後,生長速度開始減緩,可能僅剩5-11公分生長空間。一般認為女性骨齡平均在14歲癒合。

男生青春期普遍比女生晚啟動。9-14歲開始有睪丸、陰莖之發育。而後開始長鬍子、陰毛與腋毛。最後在13.5-14歲,屆臨變聲與長喉結前後1年可達最大生長速率。此時期生長可達1年10公分。一般認為男性骨齡平均在16歲癒合。


骨齡比實際年紀大,一定是性早熟?醫師破解兒童長高與骨齡迷思

會造成骨齡偏晚之疾病包含「營養不良」、「甲狀腺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等問題。

👉推薦閱讀:兒童長不高好擔憂?骨齡比真實年齡更重要!醫:骨齡評估關鍵6時期

需要照骨齡之條件


臨床上並非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照骨齡。醫師會根據生長曲線、父母遺傳身高、每年生長速率以及是否有青春期表現作評估。若孩子青春期前每年至少長4-6公分,生長曲線沒有往下掉,身高體重未持續<3%,預估身高與父母遺傳身高未有很大差距,一般並不需要照骨齡。許多家長常常自認為孩童身材矮小,畫生長曲線與全國數據比對後,才發現位點並無想像中差。此外,需要照骨齡的時機還包含性早熟與性晚熟之案例。例如:女生8歲前有胸部或男生9歲前有陰毛之發育、女生13歲後未有胸部或初經、男生14歲後睪丸未發育等等。目前標準的骨齡檢查會照射左手腕之骨頭 X光做臨床之判斷。

骨齡比實際年紀小,未必會造成矮小


由於男生普遍青春期較晚啟動,所以進入診間醫師都會做第二性徵評估。若尚未進入青春期,且1年有長4-6公分,則家長可以不用緊張。事實上許多男孩子都有「體質性矮小」。臨床可見骨齡與青春期都比同齡孩子晚,但到高中還在成長,而且最終可以達到遺傳之身高。這種「大器晚成型」之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順其自然與觀察。

其他會造成骨齡偏晚之疾病包含「營養不良」、「甲狀腺低下」、「生長激素缺乏」等問題。這些通常生長曲線會有明顯身高、體重停滯之問題。「營養不良」問診即可診斷,且曲線合併體重低下。「甲狀腺低下」初步篩檢即可確診。反而是「生長激素缺乏」,一般要觀察1-2年以上,身高持續<3%,1年長不到4公分,骨齡與實際年紀晚2年以上才要考慮。

骨齡比實際年紀大,未必是性早熟


在女生則常常因為性早熟有骨齡超前之現象。這種情況乍看之下身高很高,但因為骨齡提早癒合,而造成最終身高偏矮。診斷女生性早熟,需8歲前有胸部發育、骨齡超前2年、且最終身高受到影響才需治療。許多9歲長胸部、骨齡超前半年或1年的個案,只能算正常人裡面偏早,而不算性早熟。甚至過度肥胖也可造成骨齡提前。這些正常的孩子,事實上很多都可以達到遺傳身高。刻意使用藥物延緩月經來臨,目前已證實對日後身高幫助非常有限。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