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醫生也是肌萎縮症病人!勇敢醫親揭抗病歷程:原來死亡真的很近

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陳燕麟,高中時被診斷為「肌萎縮症」,從此他的人生大翻轉。身為肌萎縮症病友,他非常清楚罹病的痛苦,也因此契機全心投入相關研究,企圖遏止這個疾病繼續往後代蔓延。他也於《擁抱生命的不完美》一書中,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讓讀者重拾生命的希望。以下為原書摘文:
被醫生宣判「無藥可醫」
從台大醫院得知確診後返回到嘉義,因為肌肉切片的傷口影響到行動,所以父母幫我請假休養了幾天。白天家人都要上班或上學,獨留我一個人在家。獨處的時候,心念不受控制,總是反覆想起醫生說的那句「無藥可醫」,還有肌萎縮症的惡化歷程:會越來越嚴重、逐漸喪失行走能力,不只是雙腳,手部也遲早會喪失力氣,無法正常活動,最後全身都會受到影響⋯⋯想著想著,我不由得慌亂起來。
「惡化到最後,我會變得怎樣?這些形容詞組成的,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未來?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我該怎麼辦?」我一面想像著未來,一面不由得悲從中來。16、17歲正是青春年華,人生剛起步的時候,其他人都有無限可能的發展,而我卻被這個該死的疾病所詛咒。每當想起自己要面對的一切,說不害怕不恐懼,是不可能的。
「誰想要過這種人生啊?」那是我最受衝擊的時候,夜裡一個人躲在棉被裡往壞處想,想到自己日後可能會有的慘狀,忍不住默默流淚。哭了又哭、哭了又哭,整整哭了3天,哭到最後都忍不住懷疑自己哪來那麼多眼淚可流。
但是返校後,有太多現實問題要應對。課業的忙碌漸漸分散了我的憂慮和恐慌,忙到沒時間多思多想。而且雖然現實生活中有諸多不便,可是實際嘗試之後,發現倒也沒有到難以接受的程度。因此我擦乾眼淚,努力生活,以為自己不會再哭了,也以為心理已經做好了準備,接受現實。
只是後來我才明白,恐懼就像潮水一樣,漲潮、退潮,一波一波,只有更迭,沒有止盡。有時我感覺到恐懼如大浪一般襲來,驚濤裂岸,清楚地讓我感受到它的爆發力,但更多時候它遠退沙灘,顯得平和寧靜,優美如畫,彷彿不存在一般⋯⋯可是它始終在那裡,不曾消失。
延伸閱讀:
親自替兒子拔管、縫製心肺肝臟⋯勇敢媽媽在開刀房教懂醫師的一堂生死課
症狀發作連自救都有困難
有一天晚上我在房裡讀書,讀到疲倦的時候,隨意伸了個懶腰,想要舒展軀體,但是這個簡單的動作竟引發嚴重的後果。當我人往後仰時,忽然感覺到脖頸無法支撐住頭部的重量,人重心不穩,直接向後栽,幸好有椅背支撐,否則我可能直接後摔在地上。
「怎麼會這樣?」這種頹倒的感覺非常詭異,以前我從未思考過,頭之所以能夠挺立,全賴脖子骨架與肌肉的支撐。如果喪失脖頸的支撐,別說撐起頭部,我甚至保護不了腦部的安全。試想,如果當時我的身體不是向後傾倒,而是側摔在地,腦袋可能直接撞擊在地板上,後果不堪設想。
- 記者:本文摘自/擁抱生命的不完美/天下生活
- 更多健康新聞 »